云南大理墻體廣告 云南省大理州巍山縣拱辰樓發生火災,過火面積約300平方米,600多年歷史古跡全被燒毀。約2小時后,明火全被撲滅,未造成人員傷亡及周邊居民房屋受損,起火原因正在調查。
據悉,拱辰樓位于巍山縣城南詔鎮,原為蒙化衛城的北門城樓,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是巍山古城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是云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目擊者李鈺住在距離起火位置約80米的一家客棧,她回憶,凌晨3點半左右被消防汽笛聲吵醒,“大火照亮了古城”。
古城客棧工作人員楊先生介紹,大火燒毀的主要是拱辰樓樓頂的木質結構,目前只剩一個框架,但底下的圍墻還在。由于撲救及時,古城大部分建筑、景點未受影響,昨天還有許多游客在古城里觀光。
現場游客陳先生介紹說,火災發生、大火被撲滅后,古城樓已經被封鎖,游客不能進去觀看,但在路邊上還能看到古城建筑及燒毀的拱辰樓廢墟。
古樓被承包給私人開茶館?
據巍山縣政府新聞辦消息,火災發生后,巍山縣組織6輛消防車,專業撲救人員100余人,開展撲救工作。截至4時48分火情全部撲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及周邊居民房屋受損。目前,公安消防部門正對起火原因展開調查。
據了解,城樓是承包給私人開茶館的。
巍山縣文管所所長劉喜樹對此表示,拱辰樓是巍山縣文物保護單位,而文物保護單位不允許搞經營,他不清楚拱辰樓里的收費情況。
針對有人反映的拱辰樓存在開茶館、炒茶、有木炭火等現象,劉喜樹稱,文化局是主管單位,文管所對此不清楚。“茶館項目肯定是不允許。南詔古樂表演時,喝茶是肯定有的,收不收費不知道。政府沒有收過洞經古樂協會任何費用。平時大修要給補助,小修由協會自己負責。洞經古樂展示過程中,麗江市資深消防志愿者田桑說,他以前去看過拱辰樓。“文物保護單位級別有多高不是關鍵,租給誰使用也不是問題,關鍵是承租人有沒有保護古代建筑的意識和常識,會不會采取一些保護措施,防患于未然。”巍山古城,又叫蒙化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詔發祥之地。城內古建筑星羅棋布,最著名的拱辰樓是蒙化衛城的北門城樓,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是巍山古城的標志性建筑。
拱辰樓原為三層,南明永歷四年(1650年)維修時改為二層。拱辰樓建在長47.1米,寬26.6米,高8.1米的磚砌城墻上,樓下為城門洞。城樓屬于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闊五間25.76米,進深15.7米,高16米,由28棵合抱大柱支撐,四面出廈,樓四周設廊,整個建筑用料粗大,上檐四角用檐柱,屋面比較平緩,出角短,起翹小,一字平脊,更顯氣勢雄偉、渾厚。南北城墻有城垛,登上頂樓猶入云天,東看文華層疊山巒,南觀巍寶名山文筆塔,西望瓜江壘玉,北眺蒼山積雪,全川村落,萬家燈火,盡收眼底。
拱辰樓南面檐下懸掛“魁雄六詔”大匾,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化同知康勷所書,顯示唐初蒙舍詔(南詔)在洱海區域六詔中的強盛地位;北面檐下懸掛“萬里瞻天”巨匾,為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蒙化同知黃大鶴所書,表達了唐代南詔與中原華夏的關系,兩匾書法氣勢磅礴,渾厚有力,一氣呵成。
網友momo這樣評價巍山古城:“五代十國的時候,南詔古國建都在此。今天,整座巍山縣城仍完好地保持了600余年前建城時的棋盤式格局,雖然有些建筑已經遭到破壞,但在這古色古香的古城風貌中,我們仍能感受到一種難得的祥和和寧靜。”
2015元旦剛至,一場火災竟導致該古城重要建筑幾乎化為灰燼,不少網友看到網上發布的火災現場照片后,扼腕嘆息。當地一名李先生發布消息稱:“家鄉最珍貴的文物,一直陪伴我們,記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后也只能在記憶中了。”
聲音:要把火隔離在古建筑保護區之外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古鎮建筑絕大多數都是木結構或磚木結構,建筑歷史比較久遠,存在可燃物多、火災荷載大、耐火等級低、疏散通道狹窄等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隱患,一旦發生火災,極易發生火燒連營的情況。
昆明學院歷史學教授徐波認為,火是木質結構為主的古建筑的頭號殺手,得不到及時撲救也反映出消防管理的不到位。此外,居民缺乏用火用電安全知識,也時刻威脅著古建筑的安全。首先要把火隔離在古建筑保護區域之外。即便進行旅游開發,如果商業和文物保護發生沖突,商業要給文物保護讓路。而且商家一定要主動承擔起維護文物安全的義務,消除安全隱患。
“現在云南省木質古建筑越來越少,而很多古城、古村寨的防火問題依舊沒有被重視,這個問題比較嚴重。”徐波說,古建筑是否能得到切實保護,關鍵還在于觀念和重視程度。他表示:“古建筑消防管理涉及文物、安防、建設、旅游等諸多部門,各部門都要有強烈的保護意識,這樣才能協調合作。”
對于古建筑燒毀后的修復問題,徐波建議,古建筑的修復一定要“修舊如舊”,用原來的建筑風格、建筑材料,再與現代人的生活相結合來修建。而且在修復過程中一定要有消防意識,利用現代的技術加入消防器械,消防報警系統,避免再被燒毀。
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長楊福泉也在其微博中提到,八年前自己去巍山古城,其靜謐雅致和居民的日常生活狀態,給他留下了很深印象。這兩年云南獨克宗古城、麗江古城、束河以及一些古村落連續發生火災,是對木建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系列的警示。
盤點:近年來那些遭遇大火的古城
近年以來,國內多處古建筑、古城發生火災,除了經濟財產損失以外,大火更吞沒了古建筑所承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信息。
2010年2月18日,河北正定古城火災
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并稱為“北方三雄鎮”的千年古城正定在2010年2月18日夜發生火災,大火燒毀了作為古城歷史信物的南城門樓。正定有關方面透露,失火原因初步分析為燃放煙花爆竹或放孔明燈所致。
正定古城已有上千年歷史。現存正定城墻是明代遺存,當時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到現代均受到嚴重破壞。正定擁有著驕人的四張名片:三國子龍故里,佛教臨濟祖庭,京外名剎之首,世界冠軍搖籃。歷史上也曾是臥虎藏龍的將相輩出之地,其中千手千眼觀音還曾被魯迅先生稱為“中國最美的觀音”。據傳,原伏龍寺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北齊天寶末年,是為降服黃陂、橋溝二河水患而建。唐貞觀年間移至村中,后損毀于戰火,歷史上有多次修建。1958年,太原市變壓器廠擴建時,拆除部分寺廟建筑,文革期間全部損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