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安順墻體廣告 5月15日早上7時,韋成剛和往常一樣提前來到單位,換好工作服,開始一天的工作。
自2010年8月擔任安順市紫云自治縣供電局松山供電所抄表員以來,松山鎮磨南、石頭寨等8個邊遠山村、1300多戶人家的電表,都“裝”在了他的心里;4年多來,由于他抄表巡視到位,線損指標逐年下降,非正常停電的現象微乎其微,在他的管轄區域內,也從未出現因欠費而遭遇停電的現象。
“第一個目的地是石頭寨。”驗電、開表箱、復誦、記錄,每天重復這些簡單枯燥的動作,韋成剛卻不厭其煩,有條不紊。抄表時,不斷有用戶上前咨詢用電問題,他都耐心解答,發現電表讀數異常時,更是細心地為用戶查找原因。“抄表員不僅要有過硬的技術,還得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韋成剛說,“每當抄完一個臺區后,還要進行用電量分析,若發現有異常情況,例如用電量驟增或驟減,就要進行復抄復檢。”
從車上卸下梯子,扛著來到下一戶農家門前。“這家電表安裝在約兩米高的院墻上,很難看清上面的讀數。”因為大部分鄉親家的電表都安裝在房子外墻上,有高有低,為確保實抄率和正確率,梯子也是抄表的必備工具之一。
抄完表后,他將抄表本仔細核算好,再工工整整地謄好上交。“隔幾天還得再去村里一趟。”韋成剛說,“這一趟”是去巡視抄表區域的線路配變情況,萬一遇到線路有隱患,正好能夠及時清理。
很多人不知道,這位很在行的抄表員,以前曾從事種養殖工作。
2000年入黨,韋成剛要求自己,黨員就要有黨員的樣子,要起帶頭作用。
他嘗試應用科學種植技術搞立體種養植,在家鄉同心村大力發展雜交油菜、烤煙、西瓜等經濟作物種植,積極推廣稻田養魚和二元雜交母豬養殖,年經濟收入近10余萬元,成了當地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靠著老師和鄉親們愛心資助,才得以完成初中學業的他決心回報家鄉,帶動鄉親們依靠科技致富。他手把手向鄉親們傳授養豬、養魚、養鴨、種植早熟蔬菜等科技知識,不定期講解現代“立體農業”的概念和模式……
在韋成剛的帶動下,2004年,同心村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摘下了貧窮的帽子。
正當養殖業發展順風順水之時,韋成剛意識到,要建設好新農村,離不開電力這個“引擎”。于是,他毅然選擇走上這條自己認為更有意義的道路。
“只說不做嘴把式,學藝不精混時日。”面對眾人懷疑的目光,他決心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專業知識,在2個多月的時間里“啃”完了《電工基礎》、《低壓配電線路運行與維護》等業務書籍。
2012年,韋成剛參加成人高考,進入了貴州電力技術學校大專班學習。當初的“菜鳥”一步一個腳印地蛻變成“行家”,扛起了松山所營業班業務骨干的大旗。
行之茍有恒,久久有芬芳。4月28日,5年一度的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韋成剛與來自全國各行各業的2967名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齊聚一堂,接受表彰。他成為安順供電局建局34年來第一位獲得“全國勞動模范”殊榮的職工。
眼下,各村寨由于外出打工的人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為數不少。“有時一個燈泡壞了,老人家也會給我打電話。”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在韋成剛的心里是大事。“想想一屋老小平時疏于親人間的照顧,所以再忙,我也會趕去處理,順便跟他們聊聊天,一方面排解他們對遠方子女的思念和牽掛,一方面也讓我收獲了與他們之間那份珍貴的情誼。”
勞累著,充實著。山間素樸的春光記住了這位共產黨員,也讓他找到了堅守背后那一份單純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