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墻體廣告制作 教育部21日正式發布2015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名單顯示,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845所。
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553所(含獨立設置民辦普通高校447所,獨立學院275所,中外合作辦學7所),成人高等學校292所。隨著高考臨近,一份囊括全國210所“高校”的“中國虛假大學警示榜”也引發考生和家長廣泛關注。
空設網站以假亂真
異地招生難以求證識別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這些“野雞大學”大多打著“中國”“北京”字號,通過注冊多個網站騙取生源,以出售假文憑等方式獲利。盡管曝光之后有關部門加大整治查處力度,但仍有部分躲過風頭“重出江湖”。
“北京科技師范學院創建于1980年,建校30多年來,學院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取得了學校建設的巨大成就……現有教育教學用房總建筑面積70余萬平方米,專兼職教師1026人……”這是名為“北京科技師范學院”校園官網上的大學簡介。
在其校園網上,“學院概況”“教育教學”“招生信息”“學生天地”等內容圖文并茂,一應俱全。然而,當記者按其網上校址“北京大興區黃村鎮北程莊東路2號院”到當地尋訪時,卻并不見網上所說的美麗校園。當地居民說:“從來沒有聽過這個學校”。記者撥打其學院電話,卻總為忙音或暫停服務。
“中國郵電大學”“中國經濟貿易大學”“北京財經政法大學”“北京國際金融學院”……這些“高大上”的“野雞大學”,名稱上與正規大學高度相似,網站上批量抄襲正規高校往年簡介、盜用圖片文字,粘貼各種教育類新聞,同時還借助貼吧、論壇、淘寶及某些注冊公司等發布信息和廣告,極具欺騙性。
“諸如此類的仿冒名稱,五花八門,以假亂真,一些對高校和專業不了解的考生和家長,尤其是二三線城市高考分數較低的學生,極易信以為真。”上大學網內容總監諶江平介紹,這些“大學”校址多標明在北上廣等高校密集的一線城市,且傾向于異地招生,外地家長難以求證識別。
學歷“明碼標價”
虛假官網騙取考生錢財
記者了解到,這些“野雞大學”往往串通部分教育公司,通過電話、郵件、QQ群等方式,專挑低分學生,號稱“低分錄取”“內部指標”,并以“錄取時間緊急”為由,騙取“心急”家長打消疑慮,盡快交錢辦理錄取手續。一些學校準備充分,不僅有招生簡章、宣傳畫冊,有的甚至連錄取通知書都提前設計好了。
上大學網提供的一份“學位價目表”上顯示,北京信息科技學院、北京科技師范學院、北京信息管理學院等學校專科本科學歷均為160元,北京電力科技學院180元、青島黃海學院為800元。
諶江平透露說,這些假大學一般會要求考生以網絡支付方式先打一半訂金到指定賬戶,等考生拿到證書,從虛假學校官網上驗證證書信息后,再將余款繳完。“大部分根本不用上課,直接打印制作證書,快的話一個禮拜就能出證。”
記者發現,許多虛假大學網站上都有“學歷查詢”功能。據介紹,其作用就是為了證明畢業證是由學校發出的,讓“用戶”可以登錄查詢。但是這些證書信息在學信網上根本不存在。
野雞大學的主要特征
承諾只需幾百元即可取得學位
沒有課程也沒有校園
不上課直接頒發學位
通過垃圾郵件、電話 QQ群等宣傳
通過報紙雜志等角落做小型廣告
入學門檻超低 無任何要求
隨著教育部名單的發布,廣大考生和公眾可以登錄教育部網站查詢目前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院校名單,不在名單之列的各類辦學機構均不具備招生資格。
專家觀點
有關部門監管不力致虛假大學泛濫
每年高考前后,總會曝出虛假大學欺詐事件,甚至同一個校名年年存在,年年被舉報,但年年死灰復燃。“野雞大學”為何屢禁不絕?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野雞大學”招搖撞騙的手法其實很拙劣,騙術等級也并不高明。他們大多只是創建網站行騙,成本低廉,即使某個虛假校名被曝光,也可以換個校名再繼續。而且多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當受害者察覺報警已逃之夭夭,致使監管、查處難度較高。
一位教育界人士透露稱,目前許多虛假大學網站的服務器都在中國香港、美國等,域名注冊方便,這也使得教育部門和網監部門難以監管。
同時,部分地方教育部門對研修或專修學院監管有限,審批不嚴,有個場地就可辦學;有的非學歷民辦機構通過在地方人力資源、工商和民政等部門備案,以培訓學校、非營利性企業、社會組織等各種名目申請營業許可,再巧借名目去行騙,教育部門根本無從得知。
教育專家熊丙奇認為,造成虛假大學泛濫的主要原因還是有關部門監管不力,大學維權意識差,考生和家長又相信“潛規則”存在。監管部門應加大對虛假大學查處力度,還要從根本上消除招生錄取中的潛規則。
短評
剪斷“野雞大學”背后的利益鏈條
教育部21日正式發布《2015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此前,有網站曝光國內210所不具有招生資格、沒有辦學資質、涉嫌違法招生和網絡詐騙的“野雞大學”。高考在即,考生和家長尤其需要擦亮眼睛,分辨誰是李逵、誰是李鬼。
從《圍城》里方鴻漸拿的“克萊登大學”文憑,到數年前讓一批名人陷入誠信漩渦的“西太平洋大學”文憑,“野雞大學”已經成為一種投機把戲,也被稱為“學歷流水線”,背后的利益鏈條更是花樣翻新。梳理眼下國內的一些“野雞大學”,不僅校名高大上、專業很熱門,還克隆名校網站虛假宣傳,甚至在海外注冊然后回國詐騙。
巨大的學歷需求是喂養“野雞大學”的苞谷,信息不對稱則讓學生容易誤入陷阱。一些“野雞大學”投學生家長所好,承諾包發文憑,在高等教育普及和文憑泛濫的當下很有市場。“野雞大學”天花亂墜的自夸、包拿學歷的承諾,讓學生和家長難以抗拒。
清理“野雞大學”,需要鏟除“唯學歷論”的觀念,更要監管部門主動作為。教育部門公布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院校名單已經制度化,這一名單的甄別功能,考生要充分利用。清理“野雞大學”,更需全社會形成合力。教育、公安等部門應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剪斷“野雞大學”背后長期存在的利益鏈條,杜絕利用正規大學教學資源謀私利的權力尋租行為,并充分利用群眾監督,形成人人喊打的社會氛圍,讓李鬼無處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