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墻體廣告策劃 繼今年1月在太和城發現多處古建筑基址后,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大理州文物管理所、大理市文物管理所共同參與的考古調查勘探,近日再次發現一座大型建筑基址。也由此進一步揭開了這座千年古城的神秘面紗。
南詔太和城遺址位于大理古城南7.5公里,蒼山佛頂峰麓、太和村一帶。太和城原為河蠻所建立的城邑。唐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詔王皮羅閣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攻占太和城。公元739年以太和城為都城建立南詔政權,直到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詔王異牟尋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西)止,歷時40年,太和城是南詔政權建立的第一座都城。山頂有金剛城,現建有鶴頂寺。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發現1
42個方形柱礎用卵石鋪墊平整
這次發現的大型建筑基址,位于太和城西北部,坐落于鳳陽邑村西山腳平地。工作人員在探溝清理時發現了柱礎,續而采用鉆探的方式確定了其余柱礎的分布位置。
該建筑基址平面形狀略呈方形,由42個方形柱礎組成。柱礎邊長0.8米,采用卵石鋪墊平整,石縫中填土堅硬。建筑座向為西南至東北向。西北至東南向上每排有柱礎6個,柱礎間距5米,面闊5間共長25米;由東北往西南向延伸出7排,每排間距4米,進深6間共寬24米。該建筑面積約600平米,其功用性質尚無法判定。
新發現2
220米長防御石墻防御極為嚴密
在方形建筑基址南側約100米處,勘探發現一道寬大的石墻基,編號10號墻基。該墻基寬2~3.2米,殘存高度在0.4~1.5米之間,基本埋沒于地下,壘砌規整,局部采用較大的石塊壘砌,較大的石塊多壘砌于西北側地勢較低處。
該墻從山腳處往緩坡延伸,為西南東北走向,基本與外城北城墻平行,目前可確認長度為220米。該墻基寬度大、延伸長,應為太和城外城內的另一道防御墻或隔墻,反映了太和城防御體系極為嚴密。
新發現3
部分支釘及窯壁殘片為此處獨有
在10號墻基南側,發現一座較為簡易的房基,編號8號房址。8號房址在房基范圍內鋪墊有一層石塊,石縫間填土極為堅硬。在鋪石地面邊緣發現有大小不一的柱洞,排列不甚規整。推測8號房址應為簡易建筑。
在8號房址周圍區域勘探發現了部分支釘、窯壁殘片等物,這些遺物在其他區域從未發現。綜合以上因素考慮,該區域極有可能為作坊區,而8號房址極有可能為作坊建筑。窯壁殘片等遺物的發現,為下一步尋找作坊遺跡提供了重要線索。該區域還發現有相當數量的圓餅形陶片、瓦片及石片,直徑在5~8厘米之間,其功用尚不清楚。
新發現4
部分明清遺存及春秋戰國時紅衣陶
太和城遺址中德化碑以西區域除發現建筑基址外,在后續勘探中還發現了石柱坑、石鋪道路、鋪石遺跡、夯土面等相關遺跡。
在德化碑以北至葶溟溪的范圍內,發現了部分明清以來的遺存及春秋戰國時期的紅衣陶遺存,南詔時期遺存僅發現1座甕棺葬(以甕、盆為葬具,常用來埋葬幼兒和少年)及部分陶片瓦片等。春秋戰國時期遺跡主要有灰坑、柱洞,遺物出土有大量紅衣陶片及石網墜、石箭鏃等。
還原
金剛城布局日益清晰
西高東低呈4級臺階東側第一臺階為甕城
隨著發掘工作的推進,太和城內金剛城的結構布局也日益清晰。
金剛城位于佛頂峰余脈核桃山山頂,為太和城地勢最高處。金剛城西高東低,略呈4級臺階狀。最東側第一臺階為甕城(為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護門小城)。除甕城外,還有兩道較薄的城墻依自然地勢將金剛城進一步劃分為3部分。地勢最高的西側第四臺階上發現有密集的建筑基礎,建筑基礎均采用石塊鋪砌。第二、第三臺階上探明的建筑遺跡較少,發現有部分灰坑及磚瓦堆積等。甕城東部有缺口為城門,進入甕城后通過臺階進入第二臺階。采用過道穿過第二臺階進入第三臺階。除甕城城門外,金剛城南側亦有便門通入山林。其余各區域間的城門道路尚未確定。金剛城共探明大小不一的建筑基礎10處、磚瓦堆積范圍7處、石塊堆積范圍5處、較大的灰坑及灰溝9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