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正式發布2014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發展報告,報告顯示,工業百強縣(市)分布廣泛,以東部地區為主,分布于19個省份,其中山東23個,浙江19個,江蘇12個,位居前三。綜合指數排名前十的依次為昆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常熟市、晉江市、紹興縣、神木縣、準格爾旗、瓦房店市、龍口市。
報告認為,從工業增速來看,全國多數縣域工業經濟增速面臨較大幅度下滑局面。受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影響,市場需求普遍不旺,工業產品價格低迷,企業訂單大幅滑落;勞動力供給不足使用工成本不斷攀升,企業經營成本上升趨勢明顯,成本壓力持續加大。
報告建議,分類推進,加快形成新型縣域工業體系;全面落實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普惠性政策,培育一批具有持續創新能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帶動示范效應強的科技型中小企業。
報告建議,推動互聯網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在縣域工業領域的集成創新和應用,實現生產方式向智能制造、網絡制造以及柔性制造的方向變革;制定“互聯網 ”行動計劃;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網絡化制造模式,實現生產經營各環節的企業間協同,形成網絡化的企業集群。
報告全文如下:
工業經濟是縣域經濟的主導力量,是推進“四化”同步發展的關鍵著力點。為全面了解我國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課題組在相關部門指導下,參考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發的《工業運行質量評價實施辦法(試行)》,借鑒國內外有益經驗,構建了包括基礎條件、運行績效、發展活力3個要素和14個具體指標的縣域工業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并根據全國1719個縣(市)的統計數據測算出各縣(市)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排名前100名的縣(市)即2014年全國工業百強縣(市)。課題組對全國工業百強縣(市)作了統計分析和部分實證調研,報告如下:
一、統計特征
(一)工業百強縣(市)分布廣泛,以東部地區為主 2014年工業百強縣(市)分布于19個省份,其中,山東23個,浙江19個,江蘇12個,河南8個,福建、遼寧各7個,內蒙古、湖南、河北各4個,陜西、湖北各2個,安徽、新疆、天津、四川、山西、江西、吉林、廣東各1個。山東、江蘇和浙江領先優勢明顯,排名前四位的工業百強縣(市)均位于江蘇,山東擁有工業百強縣(市)的數量最多。東、中、西部地區工業百強縣(市)分別占總數的74%、18%和8%。
(二)發達縣(市)工業化、城鎮化與信息化聯動發展
綜合指數位居前10名的昆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常熟市、晉江市、紹興縣、神木縣、準格爾旗、瓦房店市、龍口市,反映工業化水平的工業增加值占地區GDP的比重這一指標均達到50%以上。反映城鎮化水平的城鎮化率這一指標絕大部分超過50%,甚至達到70%以上,其中,排名前4位的有3名屬于蘇州市,預計該市202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85%以上。反映信息化水平的寬帶普及率也均具有較高水平。
(三)與主體功能區劃分基本一致
我國工業百強縣(市)的發展水平與國家及省市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基本一致。90%的工業百強縣(市)均屬于優先開發與重點開發區域,排名前十位中有6個屬于優先開發區域;而屬于限制開發區域的工業百強縣(市)排名相對靠后,多集中在70-100名之間,50%的限制開發區域縣(市)排名在90-100之間。
二、存在問題
(一)工業舊常態正在被打破,工業新常態有待形成
近年來,縣域工業經濟的舊常態正逐漸被打破,而質量效益型的工業發展新常態有待形成。從工業增速來看,全國多數縣域工業經濟增速面臨較大幅度下滑局面;從工業行業結構來看,高污染、高能耗的行業發展受到限制甚至被淘汰,而創新型、高技術行業發展仍步履蹣跚;從工業增長動力來看,多數縣域工業經濟仍然依靠投資拉動,創新驅動發展模式尚未形成;從工業管理體制來看,抓審批、抓項目等政府主導型工業管理理念、體制仍占有較大席位,“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簡化有效的核準備案流程,健全的劣勢企業退出機制等現代工業管理體制尚待形成。
(二)結構性矛盾突出,縣域工業發展后勁不足
整體來看,縣域工業主導產業主要分布在勞動力和資金密集的冶金、石化、建材、機械和裝備制造等傳統領域,“兩高一資、重型結構”問題突出;重點產業大部分處于產業鏈低端,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產業比例小;產業鏈條短、資源利用層次低;工業產品科技含量低且趨同化嚴重,造成企業之間惡性競爭和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及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新經濟增長點的培育還有待加強。“傳統低端、高新不強、新興勢弱”導致縣域工業發展后勁不足。
(三)受市場及要素約束,企業生產經營面臨較大困難
受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影響,市場需求普遍不旺,工業產品價格低迷,企業訂單大幅滑落;勞動力供給不足使用工成本不斷攀升,企業經營成本上升趨勢明顯,成本壓力持續加大。勞動密集型企業招工、留人困難,用工缺口問題依然存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未解決,一些縣市的銀行抽貸行為更加劇了工業企業資金鏈緊張斷裂風險。工業用地緊缺,大氣污染治理、壓縮過剩產能等政策倒逼也對縣(市)項目建設和園區建設的制約作用越來越明顯。面臨嚴峻的生產經營形勢,縣域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普遍面臨較大困難,一些曾經被稱為“制造業”大省的企業甚至連續出現關停和倒閉現象。
(四)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威脅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對工業百強縣(市)的統計中,有近一半縣(市)屬于資源型地區,資源型產業在其縣域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普遍在50%以上。這些縣(市)長期依賴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獲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繁榮,然而,由于其一直沿襲傳統的發展模式也即通過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和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發展工業,造成經濟效益低下、資源能源過度消耗,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目前,大部分資源型縣(市)的發展面臨著產業結構單一、效率低下、環境污染以及資源耗竭等問題,不僅影響到縣域經濟總體實力的提升,而且嚴重威脅到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措施建議
(一)分類推進,加快形成新型縣域工業體系
一是發達工業縣(市)應堅持高端、集約、開放型的產業發展方向,在提升現代制造業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重點培育信息服務、科技金融服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持續推進產業結構高級化。二是欠發達工業縣(市)應充分利用當地優勢資源,以中心城市集聚與輻射功能為依托,主動尋找產業轉移的承接點,吸引更多特色主體和特色要素集聚,逐步發展壯大產業鏈條,最大限度地實現優勢特色資源在縣域內部的價值增值,推動產業轉型,挖掘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二)多管齊下,切實解決縣域工業企業發展難題
一是不斷優化政府服務職能,強化市場引導,鼓勵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積極參與工業企業融資,加快推出符合不同類別企業融資需求的新型、個性化融資產品。二是合理規劃縣域工業用地,推進建設產城共同體,提升工業企業空間集聚水平。三是培育符合工業發展趨勢和要求的人才。提高縣域的公共服務水平,引導富余勞動力實現本地就業。四是協同負面清單、權力清單與各地區工業發展,加快熟悉國際經貿規章、合理規避國際條約規則,加快扶持工業企業走出去,打造開放型縣域工業經濟。
(三)創新驅動,著力打造縣域工業經濟發展新引擎
一是進一步突出中小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全面落實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普惠性政策,培育一批具有持續創新能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帶動示范效應強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二是強化縣域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和科技成果轉化。三是推動互聯網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在縣域工業領域的集成創新和應用,實現生產方式向智能制造、網絡制造以及柔性制造的方向變革;制定“互聯網 ”行動計劃;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網絡化制造模式,實現生產經營各環節的企業間協同,形成網絡化的企業集群。
(四)牢守底線,積極推進縣域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是設立生態紅線,把住“綠色門檻”。所有園區必須配套環保設施;新上項目必須符合產業調整要求。二是加強縣域資源開發規劃和管理,逐步加大生態建設投入和環境保護力度,引導資源規模化、集約化開發,推進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三是將生態環境作為創造財富的重要載體參與經濟活動,打造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四是改革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逐步提高環保、能耗、技術標準,強化執法檢查,清理各種優惠政策。五是完善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強化工業行業監管職能,鼓勵、引導企業加強環保方面的技術研發,推動環保技術盡快實現市場化應用。
(五)點面結合,全面深化縣域工業經濟體制改革
一是進一步推進省管縣改革,擴權強縣,實現縣域土地、金融、財政、社會事業等各項管理權限與縣域工業經濟發展相互匹配。二是積極推進縣域“多規合一”,創新縣域治理體系。打造一個縣(市)一本規劃、一張藍圖以解決現有規劃自成體系、內容沖突、銜接不足等問題。三是完善縣域工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治理結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建立企業內部的產權制度、組織制度以及管理制度。四是強化縣域工業經濟運行統計監測,全方位提升縣域統計監測能力,為各級政府及時、準確、全面地掌握縣域工業經濟運行態勢,進行決策部署提供客觀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