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墻體廣告 一年一度的六一,孩子們鬧騰開了,有的在校園里自己組織了義賣,有的在舞臺上展示個性,有的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在兒童樂園里玩得不亦樂乎……歡笑聲不斷。
每當這個節日,大人們都會說上一句“兒童節快樂”。可是,過完了兒童節,卻有很多孩子樂不起來,被一節又一節的課程壓得喘不過氣。正如最近火熱電視劇《虎媽貓爸》中演的一樣,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總在拼命給孩子加課加作業。
過完六一兒童節,你的孩子還剩多少快樂呢?
A 屬于孩子的節日
孩子們的樂趣還真不少
昨天,園區方洲小學的孩子們尤其高興,因為這一天孩子們不僅不用上課,也不用做任何作業。孩子們一進校園就嗨翻天。稚嫩的叫賣聲,琳瑯滿目的商品,五花八門的促銷……兒童節的義賣活動開始了。“紅蘋果小賣場”“愛心驛站”……1-6年級各班紛紛在學校規劃的場地,打出了自己“主題賣場”的旗號。展臺的工作人員,佩帶自己設計的服務卡、頭飾,非常有特色。隊員們將自己的舊玩具、圖書、文具、小工藝品等擺滿了“市場”。“淘家”們來回穿梭于各個“攤位”,尋找著自己喜愛的寶貝。
除了義賣,校園里的各種游戲也等待著大家來挑戰。平江實驗學校舉行了別開生面的“平江嘉年華”活動,全校學生參與60項生動有趣的游戲。一(5)班的教室里,同學們圍成圓圈坐下,其中一人拿花,一人背著大家或蒙眼擊鼓,玩起了擊鼓傳花;四年級正在舉行吹乒乓球游戲,孩子鼓著腮幫,從一個碗吹到另一個碗,其余的人則不停地在加油……
金閶外國語學校的孩子們,則是自己上臺演出給爸爸媽媽們看。一年級小姑娘花睿琳臉上上著油彩,身上穿著鮮艷的戲裝,來了一段昆曲《小春香》;二年級魏釗析的三路長拳,一招一式,英姿颯爽,博得陣陣掌聲……好節目一個接著一個,令人目不暇接。兒童節陪著孩子一起當“明星”,爸爸媽媽們說,“盡管平時工作很忙,但這一天,看到孩子開心自己也很開心。”
不管走到哪里,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都讓人感受到了六一兒童節的輕松和快樂。
家住園區的三年級學生吳宇聰每年最期盼過兒童節,因為只有在這一天里,他可以不用上任何課外班。在兒童節這一天,能在父母的陪伴下玩耍、買玩具,還能在放學后舒舒服服坐在沙發上看幾集動畫片,這都讓吳宇聰高興極了,臨睡前他還在嘀咕,如果每天“都是兒童節就好了。”可是,過了兒童節后,他卻歡樂不起來,因為平時的吳宇聰,每周三學習二胡,每周五學習書法,周日還有一節外語一節作文的課外班要上。
別看他學得不算多,但每天都要花費不少時間練習,“下午放學回家,我做晚飯的時候他就寫書法,每天都要練半個小時。吃好飯后休息一會,把當天的作業和課外班布置的每日作業都完成,再拉半小時左右的二胡,結束差不多10點正好睡覺。”吳宇聰媽媽說,孩子的課余時間非常“充實”。
為了讓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到了暑假的時候,父母還會為吳宇聰報一個游泳班,“聽說現在中考有游泳項目,孩子還不會游泳,現在學還來得及。”
和吳宇聰一起報名參加游泳班的,還有很多和他同齡的孩子,受到相互影響的原因,這些孩子平時的學習生活都差不多,一個學了什么,其他幾個也要去學點東西,家長們就怕落后別的孩子太多。
來自兒童節的快樂,難道只能享受一天嗎?這當然違背了節日的初衷,對兒童來說,沒有壓力、自由快樂的成長,每天都是兒童節。
C 現實中虎媽更夸張
孩子在起跑線上不能輸
近日,一部名為《虎媽貓爸》的電視劇熱映,虎媽為了讓孩子上興趣班,真是蠻拼的,讓現實中的不少家長感同身受,紛紛直呼:被戳中!
初三準畢業生小楊還有幾天就要中考了,可媽媽盧女士最近卻正在四處打聽暑期的高中課程銜接班。馬上要讀高一了,知識得先“儲備起來,這個暑假得報幾個重點科目的補習班。”她告訴記者,孩子屬于笨鳥先飛型,如果不下苦功,上了高一萬一學業跟不上,會很焦慮。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小楊幾乎每個寒暑假都要“承包”好幾門科目的補習班,假期對小楊來說,無非是從學校的教室來到課外培訓機構的教室。
除了課程補習,興趣愛好在虎媽們看來也很重要。在參加完孩子的學校兒童節活動后,龐先生立馬就來到了學校附近的少年宮,同樣是想了解暑期興趣班的情況。見到記者時,他不好意思地笑著說:“平時上課,每周也有三個晚上要送他去上興趣課,有圍棋、吉他和機器人,暑假還想再加幾門課。”龐先生粗略地計算了一下,這幾年光是給孩子報課外班的費用就有三四萬左右。
每學期花上幾百至幾千元為孩子補習,幾乎成了“標配”。記者發現,無論是工薪階層家庭還是生活富足的家庭,只要覺得對孩子有用,即使貴家長們也都表示可以接受,有的更是直接表示:“孩子能學到一技之長,砸鍋賣鐵我也愿意。”
D學校在為孩子減負
希望家長給予更多空間
昨天一大早,金閶實驗小學的語文老師張麗就在家長群里發言:“今天沒有語文回家作業,還大家一段輕松快樂的時光,祝小朋友們、大朋友們節日快樂!”這一消息獲得了許多家長的點贊。
讓張麗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是她曾看到過一個調查研究,越來越多的兒童希望獲得的兒童節禮物是父母的陪伴。“學校減少一些學業上的壓力,讓學生有更多的空余時間享受輕松的童年,多一些時間和家長散散步聊聊天,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在多年教學工作中,張麗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忙于工作,無暇放慢腳步陪伴孩子,即使相處在一起,也有不少是缺乏交流和溝通的,甚至有些家長喜歡用課外班來填充孩子的空閑時間。
無獨有偶,著名兒童心理教育專家蘇舟子也在多次家長咨詢中發現了這一特點,“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是一種責任和義務,現在大多父母已經注意到了陪伴的重要性,但仍有不少人走入誤區。”
蘇舟子解釋,陪伴并不僅僅是兒童節這天陪一下孩子就好了,也不是身體處在一個空間就是陪伴,更不是一味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平時家長就要多注重和孩子的交流,有些家長和孩子在一起卻總想著工作上或其他的事,家長感受不到孩子的需求,孩子也感受不到家長的關懷。”
陪伴兒童,蘇舟子建議從耐心傾聽開始,平時多問一問孩子一天中的喜怒哀樂,一句小問候小關懷都能讓孩子從心底生出暖意,“家長和孩子需要培養相互傾聽、相互理解的習慣,最終培養出相互獨立性,這是對孩子成長最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