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危房變成新房,大路通到門口,自來水接到灶臺……當下,全區不計其數個村莊和嘎查的老大眾的日子正在被改寫!
內蒙古墻體廣告 從2014年起,我區將使用3年時刻,投入600多億元,在全區村莊牧區完結“十個全掩蓋”。“十個全掩蓋”工程施行以來,農牧區發生了哪些改變、農
牧民出產日子條件得到怎么的改進、農牧區根本公共效勞情況怎么、各地在推動“十個全掩蓋”工程中遇到哪些難題、有哪些經歷做法和典型,今日起,本報推出
《遵循“8337”開展思路深度施行“十個全掩蓋”》系列報道,全部出現鮮活、實在的“十個全掩蓋”建造進程。
在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玫瑰營鎮營盤村美好院,喜遷這兒的高粉紅正在逗孫女玩。記者李永桃攝2013年秋天,進城務工10多年的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玫瑰
營鎮的段成功舉家返鄉。他買了輛大卡車,一門心思在老家跑起了運輸業。他回鄉謀業源于國家和自治區村莊牧區危房改造的好方針!
“我是方針的獲益戶,有了國家補貼,再加上我和爸爸投勞投力,省了些工錢,要不然單靠咱們受苦人賺的那點血汗錢,何年何月能住上個磚瓦房?如今好了,不只有了好房子住,并且由于危房改造,在村莊攬活兒也簡單了。”段成功的話道出了農牧民兄弟的心聲。
村莊牧區危房改造工程不只是國家施行的主要民生工程,更是自治區“大眾安居工程”和“十個全掩蓋”工程的主要內容。我區從2009年發動該工程以來,
各盟市從實踐動身不斷立異改造形式,想方設法處理資金瓶頸,危房改造作業取得成效:截至2014年末,全區共完結61.5萬戶危房改造使命,自治區級財務
投入48.1億元,全區危房改造完結總投資約309億元。2015年全區方案改造17萬戶,截至5月初,鄂爾多斯、烏海、錫盟、巴彥淖爾市均已開工。
異樣途徑,立異建造形式
國家危房改造方針旨在優先幫助住所最風險、經濟最貧困的農牧戶處理最根本安全住所疑問。危房改造也是改進農牧民寓居環境、減小城鄉距離、推動新式城鎮化的大事。本著這樣的知道,我區各盟市從下降出產本錢、少花錢辦大事的實踐動身立異危房改造建造形式。
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對于村莊牧區“空心化”、人員“老齡化”、老齡人員“貧困化”等突出疑問,打破常規、先行先試,經過會集建造養老合作美好院,采取會
集寓居、分戶日子、統一管理的辦法,將村莊60周歲以上有日子能力、無出產能力的五保戶、低保戶就近搬遷到美好院寓居,真實完結“政府省心、后代定心、白
叟開心”,開始探究出一條有用處理村莊牧區危房改造的新途徑。
在化德縣先行先試、小規模建造養老合作美好院的典型引領下,烏蘭察布市憑借村莊牧區危房改造方針,出臺了全市村莊牧區養老合作美好院建造施行方案,推
動養老合作美好院建造。2013年7月19日,國家住建部村鎮建造司在烏蘭察布市組織舉行中西部區域村莊危改現場會,對這一改造形式予以必定,加以推行。
截至2014年末,全市共建造養老合作美好院427處、入住42856戶。
通遼市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庫倫旗、開魯縣聯系各地實踐,采取主附房連建形式,在主房后邊建造后倒廈子,將廚房、餐廳、儲藏間、衛生間計劃在后倒廈子內,既經濟又適用,處理了面積不夠用的疑問。
一起,通遼在部分城鎮施行了整村推動項目,使危房改造工程與工業項目、村屯道路硬化、美化、房屋圍墻美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建造同步計劃、同步建造,同步檢驗。出現出了科左中旗花胡碩蘇木哈根廟嘎查、敖包蘇木扎如德倉嘎查等62個危房改造整村推動示范村。
巴彥淖爾市依據村容村貌、工業布局等特征,編制完結了649個基地村計劃,統籌推動會集新建型、舊村整治型、基地村集聚型、集鎮聚集型和工業帶動型
“五種建造形式”。全市7個旗縣區59個城鎮蘇木,鎮鎮有亮點、村村有特征。其間,臨河區雙河鎮萬豐新村安身4A旅行景區黃河濕地公園優勢,經過改造變成
仿古民俗村,不只使村民獲益,也為臨河市民供給了主要的休閑旅行去向。
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王愛召鎮西社村經過危房改造,完結村莊相貌大改觀。記者王玉琢攝多方籌資,確保工程不差錢跟著原材料及人工費用的不斷上漲,危房改造的修建本錢逐年添加。
據自治區住建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村莊危房改造資金構成方法為農戶自籌和政府補助。危房改造的每平方米造價為1000元,人工本錢為450元,修建本錢550元。現戶均補助18732元,其間,國家補助7500元,自治區補助6000元,盟市和旗縣各配套2616元。
從全區來講,自2014年起,我區均勻每年要完結17萬戶改造使命,自治區財務最少要拿出33億元配套資金,財務壓力大。怎么突破這一瓶頸?我區各地多渠道籌集資金有用緩解了這一難題。
包頭市結合支農資金和項目,將危房改造與生態移民、新村莊建造、村莊撤并、城鄉一體化建造項目綁縛進行,多樣化投入,建成一批高規范的新式農牧民住
所。一起,該市對于這些年村莊人員很多外出、擱置住所較多的實踐,經過采購村莊擱置安全住所和改造閑散校舍,會集安頓艱難大眾和渙散供養五保戶及孤寡白叟
等住所疑問,處理了自籌資金缺乏疑問。
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在危房改造中采取項目支撐一點、部門幫扶一點、公司墊支一點、財務獎補一點、外出人士捐助一點、大眾籌資投勞一點6種籌資行動,有用
處理了資金缺乏疑問。在結合資金中,該縣堅持走大眾路線,尊重農人志愿,引導農人自愿參加、自立投入。經過規定計劃農人議、施工公司農人找、籌資規范農人
定,完結了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由被迫施行到自動爭奪、由袖手旁觀到活躍參加的“三個轉變”,處處可見家家戶戶出人出車、拉沙換土、栽植樹木的感人局面。
通遼市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用地債資金優先確保危房改造補助資金,各旗縣市區想方設法籌集資金,優先組織危房改造配套資金。2015年科左中旗危房補
助資金由每戶18732元調整為20000元,除中央、自治區和市級補助資金外,缺乏20000元部分由旗級財務兜底。該市還對涉農涉牧項目施行優先向危
房改造整村推動示范村傾斜,完結資本聚合效應;此外,經過舉行對接會、出臺扶持方針、財務資金獎補等多種方法,活躍引導黨政機關、金融部門、工商公司、社
會團體和農牧民大眾參加,構成多元投入機制,處理了危房資金短缺疑問。科左中旗、科左后旗與金融部門和諧,經過政府擔保為改造戶借款,處理資金艱難疑問。
危房改造讓農牧民獲益,讓城鎮變美!“曩昔,鄉親們住的都是土坯房,塌墻破院。如今,房新了,樹綠了,寓居環境改進了,鄉風文明了!村里還新建了溫室大棚,讓農人的腰包更鼓了!”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新公中鎮永聯二社婦聯主任白寶華喜滋滋地說。(記者李永桃)
危房改造成了“暖心工程”
5月29日,記者走進達拉特旗王愛召鎮西社村,一排排白墻紅頂的磚瓦房分外顯眼,水泥路橫貫東西南北,直通鄉民家門口……丁鳳蓮的家寬闊亮堂,現代時尚。她說:“本來住的是40平方米的土坯房,老公9歲時蓋的,現已住了45年。窄小憋屈,夏熱冬冷。遇上刮風下雨,屋內跑風漏雨,陰冷濕潤,難住!”
上一年,在推動“十個全掩蓋”工程過程中,王愛召鎮依照一致方案、一致方案,采納國家、自治區、市旗補助和自己出資的方法,對西社村的一切危舊房 進行會集改造,政府補助2萬多元,自己只需掏8萬多元。丁鳳蓮和村里270戶鄉民一道,住進了80多平方米的新磚房,水泥路也修到了每戶鄉民的家門口。春 節前,村里每天鞭炮聲不斷,道賀喜遷新居,丁鳳蓮和老公快樂得睡不著覺。
“過去想也不敢想的事,如今成為實踐了,住上新房奔小康!如今家里種著60畝地,養著6頭奶牛,40多只羊,一年收入15萬元沒疑問。”說起如今的美好生活,丁鳳蓮臉上綻出笑靨。
“曾經村子的路坑坑洼洼不好走,沒有清潔所,鄉民治病要跑幾十里路,如今這些難題都處理了。”鄉民郭根河在旁插嘴。
郭根河家蓋了兩套房子,一套他和老伴兒住,一套兒子和媳婦住。外面看著普通,屋里的方案卻充滿現代氣味:暖氣、地瓷磚、貼了墻紙的墻面……房間 還做了吊頂,安了吸頂燈。郭根河驕傲地說:“這套房子內裝飾是我學方案的女兒親手方案的,97.6平方米,悉數依照裝飾樓房的款式方案。你看,這個是清潔 間,炕是暖氣炕,燒一個小鍋爐就行,干凈溫暖。”
對于住戶相對會集的特色,西社村在危房改造施工開端前就約請方案部門進入,對村莊、巷道等進行一致方案。有關部門還采納依工程進度分期補助的方 式,只需開工就先補助一部分,工程施行過程中再補一部分,其余部分待建成檢驗合格后悉數補齊。農戶還可以依據經濟條件和家庭成員狀況自行參加建造,大大降 低了本錢。
西社村黨支部書記趙在奇說:“西社村是達拉特旗沿河區域典型的傳統村落,共11個社,現有農戶603戶2320人,人口密度高,改造難度大。在 ‘十個全掩蓋’工程施行過程中,新建房子202戶,改造38戶,硬化街巷3.4公里。順次建起了文明室、清潔室和便民連鎖超市,2014年完結總投資 1550.3萬元。鄉民的新房基本都是自建,每戶最少節省3至4萬元。”
西社村在危房改造過程中,創新改造建造方式,引導農戶一同參加方案建造,危房改造工程真實成了農牧民的“暖心工程”。當前,該村安全飲水、戶戶 通電、廣播電視通訊、規范化清潔室、文明活動室、常住人口養老醫療低保等現已完成全掩蓋。同時,經過舊村會集整治和鄉民自立辦理,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據達拉特旗旗委副書記王三石介紹,西社村的危房改造讓鄉民唱主角,村干部包戶,在拆除、場平、建造、補助發放、銀行貸款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效勞。 本年,全旗開展“千名干部下基層”活動,深入農戶家排憂解難,及時有效處理工程推動過程中發生的矛盾糾紛疑問,累計處理各類疑問27個,有效推進了工程的 順暢施行。該旗方案3年投入20.3億元,在全旗130個行政嘎查村完成“十個全掩蓋”。(記者王玉琢)把錢花在刀刃上
加速鄉村牧區危房改造,是處理居者有其屋的嚴重任務,也是“十個全掩蓋”工程的首要工程,惠及千家萬戶,功在今世,利在子孫。工程施行以來,得到廣大大眾的活躍支撐和支撐,正在取得預期效果。
施行鄉村牧區危房改造,對一個當地來講,是一項嚴重工程;對農牧 民大眾來講,是終身的大事。大多數農牧民用多年的積儲來建房,他們可能一輩子才干建一次房。可以說,住宅是農牧民除土地以外的另一個命根子。因為歷史欠賬 多,面廣量大,咱們不可能一會兒按高規范悉數處理。要處理好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聯系,突出建造的實用性,合理確定工程建造規范,宜新則新、宜修則修,符 合當地實踐、文明特色和生活習慣,切不可不顧條件、貪大求洋、盲目攀比。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當前看,最大的、也是共性的制約要素是資金 疑問。處理危房改造資金缺口疑問,不能一味地雙眼向上、等靠要,有必要全區上下一同努力,一同想方法、找出路。比方,在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效果的基 礎上,經過運用PPP等融資方式,招引社會資本投向鄉村牧區建造。再比方,經過會集收購工程建造物資、就地取材等方法,既可下降建造本錢,又能推進本土產 品出售。還可經過廣泛引導大眾投工投勞和大眾自建、政府檢驗后給予補助等方法,將政府決議計劃和農牧民志愿非常好地結合起來,構成作業合力,保證每一戶貧窮危房 戶都能搬進新家。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讓人民大眾住有所居,應當是各級政府的斗爭目 標,但要依據不一樣人群的需要、不一樣嘎查村的狀況,分類施策,不能一味搞大拆大建、求新廢舊、推倒重來。對長時間在外、有固定居處、不準備返鄉養老的,可進行 生態移民;對需要徹底改造的,可采納鄉民自建方式,拆舊建新;對無勞動能力、生活尚能自理的白叟,可組織自愿入住由政府一致新建的美好院。只要充分考慮當 地實踐和大眾的承受程度,做到花小錢辦大事、少花錢多辦事,才干真實把這項工程建成大眾滿意的民生工程。(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