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百色墻體廣告 “傳統瑤繡手工藝品很美,我想盡自己的努力來傳承?!痹趶V西田林縣一間民族服飾店里,20歲的李密在幫家里看店,桌上散放著瑤繡的半成品。她丈夫的姑媽是廣西瑤族織繡技藝的傳承人盤海燕。
廣西是瑤族的主要聚居區,有瑤族人口150多萬,占中國瑤族人口的62%。已有上千年歷史的瑤族刺繡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這項費時費工的傳統民族技藝,近年來面臨傳承困境。
李密所在的村莊,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她在經歷了兩年的打工生涯后返回家鄉。李密與當地一名瑤族青年的婚姻開啟了她與瑤繡的緣分,她一過門便向身為瑤繡高手的盤海燕學習技藝。
盤海燕說,侄媳婦的到來對她是極大安慰,她此前常擔心日后無人能傳承自己的手藝。
盤海燕7歲起跟其奶奶學習刺繡,為這一傳統技藝堅守了三十多年。她說,與其他少數民族服飾工藝不同,瑤繡沒有圖案參考,一塊黑布,五種色線,全憑腦中勾勒的圖案進行反面織繡,一翻面即是完整精美的圖案。
有盤海燕自創的一套“瑤繡口訣”幫助入門,李密很快就能獨立繡出嬰孩背帶。但瑤繡花樣繁復,用色講究,要學的還有很多。李密說,肉眼辨識細密的紋路最令她頭痛。
在李密的家鄉,年輕人不愿學習傳統民族手工藝還因為難以維持生計,“一條最基本的頭飾帶子,手工制作最快也要一個月,市場上僅賣500元人民幣左右。”李密也是平常干農活,閑時才能學習瑤繡技藝。
“姑媽一直希望我傳承她全部的瑤繡技藝,但現在才剛開了個頭?!崩蠲苈詭邼卣f,“慢慢來吧?!?br />
李密的丈夫同在姑媽盤海燕的店中幫工,長期耳濡目染,他也能對妻子的瑤繡指點一二。
盤海燕常在廣西各地村寨培訓繡娘。她的學徒中,不乏年輕的打工返鄉者。盤海燕最大的心愿,就是擴大自己織繡工廠的規模,吸引返鄉年輕姑娘留下來。
廣西為數不多的瑤繡傳承人中,有的年事已高,她們同樣將希望寄托在年輕一輩身上。和盤海燕類似,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的瑤繡“集大成者”龔玉娟,已開始把自己的手藝教給兒媳和孫媳等人,期待她們“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廣西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境內有11個世居少數民族,民族文化燦爛豐富。同瑤繡一樣,壯族織錦、侗族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面臨傳承困境,亟需注入新鮮血液。
廣西師范學院民族民間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黃桂秋認為,農村年輕打工者遠離家鄉,漂泊的生活使他們更易對本民族文化產生認同感。在依靠民族文化獲得肯定以及經濟效益后,新一代農民工自然會被吸引至民族文化傳承的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