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安康墻體廣告施工 石泉縣位于陜西省安康市西部,屬國家秦巴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山區農業縣、勞務輸出大縣。近年來,石泉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勞務產業發展,全縣上下以富民強縣、惠民興縣為目標,通過統籌推進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全民創業三大工程,加快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富裕農民進程,探索形成了以“四個六”(即突出“六大”問題導向、明確“六個圍繞”工作思路、強化“六大體系”保障、運用“六大貢獻”成效檢驗,從四大塊內容入手破難題、強措施、見效果)為主導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經驗,在全省產生了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也為其他兄弟縣、區大抓勞務產業、力抓勞務經濟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深入摸排家底 梳理難點問題
自石泉2010年被命名為國家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示范縣以來,對縣區勞動力就業情況摸底調研及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動態信息監測已成為常態化工作任務。經調查,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存在以下難題:一是農村勞動力總量大,11個鄉鎮18.2萬人口中勞動力總量達10.1萬,現有農村勞動力8.7萬人,占全縣勞動力的86%,占全縣總人口的48%。二是大部分務工者文化程度低,且技能水平偏低。從現有富裕農村勞動力4.5萬人,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數占 84.3 %,無技能的占59.7%。三是勞動力轉移就業盲目性大,收入不穩定。四是勞務輸出分散,沒有樹立勞務品牌。五是技能培訓模式單一,成效不高。六是就近就地轉移率低,流失率高。受以上多種因素的制約影響,讓全縣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一度陷入“瓶頸”,呈現出輸出人數多、就業質量差、成功人員少、社會矛盾多等特點。
新思路更明晰 “六圍繞”成共識
針對問題產生根源,逐一進行破解,進而達到解放思想、統一思想、轉變觀念、轉變思路、提高認識、形成共識齊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的目的。
圍繞富民強縣,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抓勞務。近年來,石泉勞務產業快速發展,已成為石泉縣的重要支柱產業和朝陽產業。縣委、縣政府認識到發展勞務經濟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實現富民強縣目標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更加堅定了抓勞務就是抓發展的思想,并把勞務發展工作列入了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和重點工作來抓。
圍繞關愛民生,統籌解決留守人員難題抓勞務。大量人員外出務工,全縣有2萬余名的留守兒童、老人、婦女需要關愛、幫扶,如何解決好農村“三留守”人員的“學、養、幫、愛”問題和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石泉通過健全管理、服務、保障、制度四大體系,統籌解決這些客觀、現實的民生難題,保證了勞務經濟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圍繞執政為民,檢驗干部作風轉變成果抓勞務。重點根據務工者就業之需,結合黨員干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之契機,把干部服務工作做到群眾的需要上。
圍繞素質強民,塑造勞務品牌抓勞務。按照“強技提質、塑造品牌”的要求,連續5年將技能培訓任務作為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根據實際創新推出套餐式、點餐式、快餐式和扶貧式、跟班見習式培訓,先后樹立起了石泉鋼筋工、電焊工、電子青工、砌筑工、烹飪廚娘等一批特色的勞務品牌。
圍繞示范引領,培樹創業典型抓勞務。堅持每年摸底統計“外出務工能人”、“能工巧匠”,編印創業就業能人故事,并推薦一批優秀就業創業能人參加“安康市青年創業創新大賽”,交流分享成功經驗,讓精英典型影響帶動就業者更好地創業就業。
圍繞平臺建設,拓寬就業渠道抓勞務。圍繞線上線下、縣內縣外勞務輸出輸入建立勞動力資源共享平臺、勞務基地站點聯絡平臺和信息發布、網絡招聘、中介服務、監測反饋平臺及同鄉會聯誼平臺、創業精英展示平臺等各種平臺,暢通網上網下就業綠色通道。
健全“六大”體系 強保障更給力
強化保障抓服務,優化服務更給力。
健全組織保障體系。自2013年成立以縣長和鎮長為組長的縣、鎮創業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由“一把手”統籌抓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各項工作,縣上并成立了三個常態化督查指導組,負責開展日常督辦檢查,確保了工作責任和任務不折不口地落實。
健全制度政策保障體系。2014年石泉縣結合本縣勞動力特點出臺了《關于促進創業就業的若干政策意見》、《勞動力技能培訓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貧困村家庭創業貼息貸款暫行辦法》,對創業就業資金扶持、稅費減免、培訓補貼、權益保障進行了明確規定,有效激發了全民創業就業的激情。
健全考核獎勵體系。實行縣、鎮、村“三同步”考核機制,將全縣的年度目標任務細化到縣直部門、鎮、村,對年終考核優秀、不合格的單位分別進行全縣通報表彰或批評,并納入年終目標責任考核進行扣分,重點發揮了考核導向棒的作用。
健全網絡服務體系。按照“縣有中心、鎮有站、村村都有信息員“、“勞務基地建立聯絡站、各鎮村社區設立司法維權員”的網絡化工作格局,健全信息服務和維權服務網絡,為鎮村配備42名勞動保障協理員,為193個村和18個社區落實了創業就業信息聯絡員、維權代表和專項工資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