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墻體廣告設計 面對仍然存在的下行壓力,宏觀經濟政策該如何調整?15日舉行的省政府新聞發布會給出答案——繼續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但要解決好投什么的問題,注重投資的質量和效益。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江蘇技術改造投資3322億元,同比增長19.2%,增速快于工業投資8.5個百分點,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由2011年的40%左右提高到48.9%,相當于全省每2元工業投資就有1元投入技術改造。這傳遞出新信號——未來的工業投資除了新建項目,要更多地聚焦現有項目的技術改造,以增量優化帶動存量調整,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對生產設施、工藝條件及生產服務等進行改造提升,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投資活動,是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省政府副秘書長王志忠在新聞發布會上分析說,對我省重點技改竣工項目效益跟蹤表明,“十二五”以來技術改造平均每投入1元,可實現年新增銷售收入3.09元、利潤0.25元、利稅0.4元。列入2014年效益跟蹤的江蘇中天科技股份公司、江蘇天士力帝益公司、江蘇豐山集團等企業實現的銷售收入、利稅均比技改項目實施前增長70%以上。
縱觀江蘇各個產業,都在持續推進技術改造。紡織服裝是江蘇的萬億級產業,近年來加快應用先進技術裝備,新產品新技術加快研發應用和產業化,目前全省的化纖總量占全國的比重超過30%,新型差別化化纖率接近50%。江蘇盛虹集團通過多輪技術改造,從制造傳統的滌綸長絲企業升級為國內最大的差別化纖維生產企業,化纖產品差別化率高達80%,其中PPT差別化纖維產品打破美國殼牌及杜邦公司壟斷,產品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技術改造與技術創新是融合互動的“兩個輪子”,近年來我省培育的軌道交通、智能電網等一批千億級新興產業,以及一批體量大的傳統企業向“中高端”發展,都與此密切相關。江陰興澄特鋼通過實施高標準軸承用鋼等技改項目,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高標準軸承鋼、高檔汽車用鋼等新材料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80%和35%,在鋼鐵行業整體下滑的背景下,去年興澄特鋼的利稅增長42.6%,噸鋼利潤率是全國同行業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
“單個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是提升競爭力的微觀過程,累加到一個行業、一個產業,對宏觀經濟穩增長、調結構是巨大促進。對接中國制造2025戰略和江蘇行動綱要,未來5-10年,技術改造要實現‘四個轉變’。”王志忠介紹,從設備更新為主向對生產全過程和產品結構調整的整體改造轉變,由單純的生產制造環節改造向研發、設計、營銷、服務等領域全流程改造轉變,由單個企業的改造向整個產業鏈的配套改造轉變,由對分散布點企業的改造向促進專業化、規模化、集聚化改造轉變。
按照我省的規劃目標,到2020年,全省技術改造投資年均保持15%以上的增速,每年新增技術改造投資1500億元;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到2020年比重達55%以上;技術改造中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比重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投資占工業技改投資比重不斷增加。
智能化、綠色化是未來技術改造的重要方向,我省將組織開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以汽車、電子、工程機械、數控加工、食品、醫藥等領域為重點,開發應用一批滿足行業需要的專業機器人,建設一批智能制造車間和智能工廠。最近,常州天合光能、江蘇康緣藥業、昆山龍騰光電等企業的70個車間被評為全省首批省級示范智能車間。
據介紹,省級層面的技術改造重點是推進“雙百工程”,即100個重點工業投資項目和100個重點技改項目,市、縣(市、區)再分級各抓一批重點工業投資項目和重點技改項目,引導企業加大有效投入。我省正在設立政府引導性產業發展母基金,爭取實現每1元財政資金吸引社會資金6元以上,投向智能制造和新興產業領域的潛在優勢項目。同時,對列入省“雙百工程”的項目,協調資金、土地等要素保障,促進項目早投產、快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