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墻體廣告價格 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在施甸縣姚關鎮山邑村,村民從規模經營土地、抱團闖市場的改革舉措中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短短一年間,這里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6094元增加到2014年的7160元,高于全縣3.6個百分點;村集體經濟實現收入14.3萬元,增長333%。
長期以來,山邑村以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為主,土地經營分散,效益低、增收難、致富慢,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造成四分之一的土地撂荒。對此,山邑村黨總支積極作為,找準自身優勢,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動員農戶廣泛參與,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盤活土地資源。
2013年11月,在姚關鎮政府擔保下,山邑村459戶村民在土地租賃合同上按下了“紅手印”。村黨總支把流轉的1006畝土地按每畝800元折資80.48萬元,再加上扶貧項目資金77.8萬元作為強基惠農“股份合作”資金,以及村干部自籌的50萬元,入股成立了施甸縣濕地紅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黨總支+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模式經營,規模化種藕、養殖小龍蝦和魚。并依托村龍頭企業——施甸縣康匯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對荷葉、蓮子、小龍蝦、生態魚等農產品進行開發銷售。
土地經營權流轉從根本上撬動了山邑村的發展,改變了以往低效的土地生產方式。由于緊貼市場需求,調整種植和經營方式,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把分散種植土地的千家萬戶集中起來,通過本村龍頭企業將農副產品對接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促進了農業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和品牌化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了村集體、企業和群眾“多贏”。去年,山邑村紅蓮藕種植合作社實現收入117萬元,按照“保基本惠農戶,梯次分成”的原則進行分配,優先保障群眾利益,農戶實現了土地租金、收益分紅、勞務工資3份收益。
另外,山邑村還打造以“觀荷、垂釣、采蓮、餐飲”為主線的旅游觀光農業。去年盛夏,千畝荷塘的盛景,每天都吸引近2000人前來賞荷、品農家原生態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