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墻體廣告 15日下午3時許,在鹽城市區鹽南新村四區小公園旁,一位老人正在扎制一條與一幢樓的高度差不多長的彩色東西。不少經過的路人感到困惑,問老人:“弄的什么?”老人停下活,拎起個大茶杯喝一口,然后回話:是風箏。路人在得知如此長的東西是風箏后,都大為驚訝,老人見狀滿足地笑笑。
IMG_5529_副本
蔡維和老人在扎制他的龍風箏。
這是東方生活報記者在聽到市民報料后,趕到這里看到的情景。老人介紹,自己叫蔡維和,今年71歲了,從鹽城經濟開發區一家企業退休。這個風箏給它裝上龍頭就叫龍風箏,裝上蜈蚣頭就叫蜈蚣風箏,長53米,他已經扎了一個多月時間。“這么長的風箏,在鹽城沒聽說有人扎得比這個還長的,目前可以說是鹽城最長的。”蔡老說。
風箏兩頭扣在木柱上,有三根長細線攏著一片片彩色布盤,每個布盤上穿著竹篾制成的“龍骨”,橫著的竹篾兩端還要扣上公雞毛。蔡老說,這個可費時間了,剪布盤,在布盤上涂色彩,特別是削這一根根細細的竹篾,綁上公雞毛,前后就花了20多天時間。這本地的“土公雞”毛現在還挺難找,市場上賣的都不是“土公雞”,他為此跑了好多地方,甚至跑到附近農村,才找回來一些。如果用其他布條等代替,既重也不好看。
看起來,這東西像是個沉重的龐然大物,其實不然。老人說,50多米長,收起來、折疊好,只有約40厘米厚,重量不到2.5公斤。因為都是自己準備材料,成本也很小,自己投入勞力不算錢,其他針、線、顏料、塑紙、竹篾等,花了約100多元。
這么大的風箏放上天,也不是容易的事。老人說,要到城郊空曠無障礙的地方才能放,放的時候要有三、四級風,風力再大就不平穩、不容易放。放上天時需要兩個人控制,收的時候至少要三個人,放100米到200米高都可以,一般100米以內。現在這個風箏叫“大龍”,幾年前也扎過“小龍”,20多米長。今年“五一”勞動節期間,蔡維和曾被邀請到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放飛“小龍”,引來許多游客觀看。
老人在哪學的“手藝”呢?蔡老笑著說,退休后在家沒事做,5年前看到電視上有人扎風箏,又跑到別的地方親眼看人家扎,加上自己從小就“心靈手巧”,感覺并不難,扎的風箏飛的效果都不錯。
現在為什么想起來又扎這個“大龍”?老人說,現在生活好了,不愁吃穿,人老了在家閑得慌,就是為了尋開心、自己找樂,所以最近又準備材料弄這個玩藝。最后,他還笑著說:“等我弄好了朝天上放的時候,喊你來看啊!”真是個樂觀有趣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