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墻體廣告策劃 海關總署8日公布的外貿運行情況顯示,今年前5月我國進出口繼續負增長,外需仍未顯著改善。而在山城重慶,外貿進出口繼續增長:1—5月,進出口總值2243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長3.4%,其中出口增長30.8%。2014年,重慶市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5863.2億元人民幣,創歷史新高,穩居全國十強、中西部第一;同比增長37.6%,位居全國第二。
重慶外貿數據飄紅的背后,是怎樣的實現路徑?
從“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到“一頭在內、一頭在外”
重慶主城西部,西永綜合保稅區,一個面積10平方公里左右的現代化小區。2010年1月26日,重慶產第一臺筆記本電腦在此下線。隨后,筆電集群又擴展到兩路寸灘保稅港區。截至目前,兩個保稅區已累計出口15653萬臺電腦。2014年,全球生產了3億多臺筆電,其中1/3是“重慶造”。
以兩大保稅區為主體,重慶集聚著龐大的筆記本電腦產業集群:“五大品牌商+六大代工商+800零部件商”,覆蓋了筆電45個大類配套零部件中的36個大類。連續三年,筆電的年進出口貿易總額占重慶年進出口總額的45.7%。“這得益于創新加工貿易模式,構建內陸開放型產業大集群。”重慶市外經貿委外貿管理處處長陳孝福介紹說。
傳統加工貿易,是典型的“兩頭在外,大進大出”:零部件全球采購,產品賣往全球。重慶的布局思路則是“一頭在內、一頭在外”:整機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體化,零部件本地生產配套。
“從采購零部件,到代工組裝,再到貼牌,一臺筆電可以在園區完成所有全流程產業鏈,極大降低了進項物流成本;通過渝新歐鐵路、一類口岸機場以及鐵海、江海聯運,形成便捷的物流通道,使出項物流成本與沿海地區相當,這些都形成競爭優勢。”陳孝福說,在“垂直整合”巨大價值的吸引下,品牌商、代工巨頭、零部件商合聚重慶,筆電產業集群規模效應開始凸顯,體量迅速增加,有力推動了外貿進出口的大幅增長。
加工貿易模式的垂直整合,不僅使重慶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得到了飛速發展,也帶來了外貿的巨大商機。來自重慶市外經貿委的數據顯示,2014年,重慶筆電加工貿易產業集群達364億美元,增長28.8%,占全年進出口總額的38%。
從要素唱主角的老路轉向創新唱主角的新路
“2014年,僅夏布一項出口量就超過1億美元,同比增長101%,連續三年翻番!”談起夏布的出口,榮昌區商務局負責人蔣勝的臉上不無自豪。
夏布又稱麻布,用苧麻為原料,全手工制作。重慶榮昌區種植苧麻和生產夏布已有1000多年歷史。作為服裝原材料的夏布胚布大量出口韓國、日本及東南亞等國際市場。“從2010年開始,我們依靠科技創新,走深加工之路,100余項新技術運用于夏布生產,涵蓋了胚布服裝工藝流程、文化創意、外觀設計等方面,培育出一批品牌,近5年來,‘榮昌夏布’年均出口增幅超過50%。”蔣勝說。
黃秀英一家從父輩開始就從事夏布胚布出口貿易,有30多年了。2012年,她與韓國一家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引進先進印染技術,由單純的胚布和半成品發展為服裝、床上用品、布畫、折扇、墻紙等20多個品種,出口韓國、日本。“現在看來,這步棋是走對了。”黃秀英告訴記者,夏布成品的營銷推廣,在國際市場上擴大了影響力,回過頭又促進了夏布胚布的出口。
“新時期新常態下,傳統產品的出口要從要素唱主角的老路轉向創新唱主角的新路。”陳孝福說。重慶積極推進鋁加工、苧麻、新材料、西藥等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建設,發揮龍頭引領作用,加大技改研發投入,提高產品質量;組織企業開拓印度、中亞等新興市場,在有市場需求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舉辦重慶優質出口商品自辦展;實施品牌強貿戰略,開展知名出口品牌評選推介活動,每兩年評選一次,認定50個重慶出口知名品牌,支持出口知名品牌企業開展境外認證、專利申請、商標注冊、品牌推廣……
政策引導給力,企業挖潛努力,重慶傳統產品出口呈現提“質”升“量”。今年1—4月,重慶摩托車、汽車和苧麻出口分別增長5.9%、22.1%和53%。
從傳統業態中催生新業態
擁有兩個保稅港區的內陸省份,通關便利的渝新歐大通道常態化運營, 全國唯一具有跨境貿易電商服務四種模式全業務的試點城市……一系列政策紅利,讓重慶搶抓到貿易新業態的先機。
重慶沙坪壩三峽廣場,有個“西港全球購”。這個進口保稅商品O2O展示交易中心里,不少市民在選購進口商品。消費者現場體驗后,用手機掃描價簽上的二維碼,即可通過跨境電商平臺下單購買,由物流公司送貨上門。
據重慶市外經貿委信息化處處長冉渝佳介紹,跨境電商網站的商品,由于省去中間層層經銷環節、較低的稅額以及批量運輸,價格普遍比實體店便宜兩三成。此外,將海外倉庫前置到保稅港區,縮短收貨時間,售后服務也更有保證。
數據或許能說明“海淘族”們對這種新興購物模式的認可。截至今年5月30日,重慶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備案企業已逾70家,重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累計完成75.8萬單,共計2.2億元,其中98%以上為“保稅進口”。
“無中生有”的貿易新業態,正在形成一條跨境電子商務生態鏈:將保稅商品展銷功能政策延伸至保稅港區范圍外,通過“線下體驗,線上銷售”的O2O跨境電子商務貿易運營模式銷售進口商品;搭建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實現海關、國檢、國稅、外管和電子商務、物流、支付企業等信息互聯互通,實現清單核放、匯總申報;開發移動網上跨境購系統……
跨境電商之外,重慶還實施了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產業、跨境結算和投融資便利化、保稅貿易等新型服務貿易專項工作。2014年,依托五大新型服務貿易,重慶服務貿易額增長25%,實現824億美元離岸金融結算,完成1602億元跨境人民幣結算,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4500億元。
“重慶外貿進出口增長,有多方面的原因,與重慶打造內陸開放高地這一發展戰略密不可分。歸根結底,不斷深化的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為重慶外貿進出口持續增長增添了持久的動力。”重慶市外經貿委主任徐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