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黔江高墻廣告 市工作什么最難?有人說,千難萬難,征地拆遷最難。但就是這個被稱為“天下第一難”的事,舟白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一班人卻用實際行動硬“啃”了下來。街道全體黨員干部自覺踐行“三嚴三實”,積極學習“老馬工作法”,念好“責、實、理、情、法”五字訣,敢于擔當,敢于作為,詮釋了一種新的“速度與激情”。
近日,記者在民族風情城規劃地塊看到,昔日的荒坡墳山已不見了蹤影,錯亂的農家小屋也已拆遷完畢,工人們正在做好進場施工的準備。附近的武陵山國際商貿城、城市峽谷景區等項目工地秩序井然,印象中征地拆遷“兩軍”對壘、劍拔弩張的畫面已不復存在。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舟白街道共征地558畝,拆除房屋191戶,遷墳319座。“舟白模式”已成為全區征地拆遷的一個標志性符號。
記者在街道2014年12月的一份征地拆遷工作會議記錄上看到,項目分管領導:龐國君;工作人員:曾俊;分管項目:職教中心遷建項目、城市峽谷景區;完成時間:2015年6月30日前。同時會議記錄上還記錄著街道其他幾位領導的工作情況。
據街道黨工委書記龐一勝介紹,舟白街道是新城建設的主戰場,街道黨政一班人在分析戰略定位、梳理重點工作的基礎上,提出“抓拆遷就是抓發展”的理念,將征地拆遷作為全街道中心工作來抓。主要領導負總責,4名處級領導分項目各負其責,抽調相關站所8名精干力量與村干部組成拆遷工作隊。通過定分管領導、定工作人員、定具體項目、定完成時間“四定”措施,落實“領導包片、干部包戶、限時完成”責任機制,層層傳導壓力和責任,營造“比學趕超”工作氛圍。在明確自己的職責和任務后,全體干部職工想盡千方百計、跑遍千家萬戶、說盡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也要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同時,堅持謀在前、干在先,充分發揮領導班子帶頭示范作用。每個項目開工前協調會領導必參加,工作隊遇到久攻不下的“硬骨頭”領導必接手,拆遷戶要求見面領導必須到場。領導班子靠前指揮、接力攻關,街居干部積極配合、全力以赴,上下齊心,強力推進征地拆遷工作。
居住在學府二路的張某家涉及到征地拆遷。因為他常年在外養蜂,街道工作人員多次與其電話聯系,一直沒能面對面坐到一起商談。有時候約好了時間,工作人員去他家等候半天。因為養蜂在外邊東奔西跑,經常臨時會出現一些特殊情況,好幾次工作人員等到天黑也沒能與他見面。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頂著烈日,工作人員都毫無怨言。最后,在跑了近30次后,終于與張某達成拆遷協議,順利拆遷。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為了做好征地拆遷工作,街道工作人員每天用腳丈量著新城的每一寸土地。他們放下架子,撲下身子,不分上下班、不分節假日,充分發揚實干、苦干精神,跑破“鐵鞋”、磨破“鐵嘴”,堅持與群眾面對面交流,理性面對拆遷戶責難,針對性地采取“約”、“盯”、“扭”、“守”等辦法,不遺余力掃清工作障礙,常常為一拆遷戶登門做工作在20次以上。
街道辦事處主任潘東說,在征地拆遷過程中,全體黨員干部講究實際、實事求是,這是工作中最基本的要求,做不到務實肯干,事情肯定干不好,肯定不能夠讓人民群眾滿意。
潘東介紹,街道征地拆遷全體黨員干部,不但務實肯干,勇于擔當,而且還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針對“跟風式”的對象,堅持“兩條腿走路”,即利用法律的權威來推動內部“談判”的順利開展;針對“背后有人”的對象,通過做“關鍵人”工作,最終達到拆遷目的;針對“抱團式”對象,通過“感情融化”的方式先行突破一戶,促其內部感化,最終達到拆遷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