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墻體廣告價格 中央民族歌舞團和新疆麥蓋提縣刀郎文工團聯手打造的大型歌舞詩《永久的刀郎》于6月23日、24日接連兩晚在民族劇院精彩演出,受到首都觀眾的期待與好評。
“刀郎”是維語音譯,意為 “分群而居”。歷史上,生活在本地的土著與外來的蒙古族游牧民彼此交融后形成了一支共同的“刀郎人”族群,其性情豪爽、奔放,身上還有祖先的游牧氣味。大家都說“要體會刀郎文明,最好的方式或許是去體會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麥西熱甫。”“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麥西熱甫”于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明遺產名錄,早已變成刀郎文明的另一張手刺。
在大型歌舞詩《永久的刀郎》中,來自新疆麥蓋提縣的90多位藝術家們用他們身上一點點不加潤飾的那種樸素,那種濃濃的鄉土氣味,那種賦有激烈感染力的初始、粗礦、豪宕;那種對生活的酷愛和將來美好的神往的執著尋求,都從他們近似狂野的吼聲中,從他們強壯的軀干大幅度的動作里傳遞給所有觀看的人,激烈地感染著觀眾,讓人從心底里激宣布要與他們同歌共舞的激動。
據了解,這臺晚會最早發動于2014年5月,是中央民族歌舞團與麥蓋提縣刀郎文工團進行文明合作的援疆項目。一年來,中央民族歌舞團的藝術家們在團長丁偉的帶領下,屢次赴麥蓋提縣采風學習,深化到牧區、沙漠、鄉村和農人的家中,深化了解刀郎文明的根由和開展,虛心向刀郎傳承人學習技藝,還屢次和新疆籍的各類藝術家進行了交流、交流。
“這么一個古老而共同的文明,通過我團藝術家們的精心策劃、規劃編列,刀郎文工團青年藝人們的重復排演、傾情演繹,克服了許多的意想不到艱難,總算在5月28日我團與麥蓋提刀郎文工團聯合打造的大型歌舞詩《永久的刀郎》在麥蓋提縣初次演出。”丁偉慨嘆地說。
為了讓京城的觀眾也能欣賞到這部表現刀郎藝術的巔峰之作,中央民族歌舞團特意把新疆麥蓋提縣的藝術家們請來北京,跨過4324公里的距離,為首都的觀眾帶來一場最原汁原味的刀郎文明的盛宴。這些藝術家們很多是首次來北京,他們中有年過70的刀郎文明的老傳承人,也有不到5歲的新生代傳承人,刀郎文明在他們身上代代傳承,源源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