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墻面廣告 編者按你是否留意過身邊的居村書記?“婆婆媽媽”、“一地雞毛”是不是你對這個崗位的傳統認識?深入了解就會發現,“婆婆媽媽”中飽含社會治理的智慧和經驗;“一地雞毛”中也能綻放出基層建設的繁花。
近年來,上海加大力度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其中很重要一項工作就是夯實基層社會工作者隊伍,居村支部書記正是這支隊伍中的骨干力量。如今,越來越多的“70后”“80后”中青年加盟居村書記隊伍,為社會治理注入新動力;一批經驗豐富的老書記依然在社區舞臺上發揮才干,起好“傳幫帶”作用。
即日起,市委組織部與本報聯合推出“居村好書記”欄目,帶領廣大讀者走近身邊的居村書記,走近家門口的優秀共產黨員。
市勞模表彰會散場,新晉勞模、徐匯區田林街道田林五六七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蘇嶸拉了拉另一位“勞模書記”尚艷華的袖子,“咱倆悄悄掩在后面,等人都走了,去撿地上的大紅花吧,一人一半。”“70后”的蘇嶸笑得咋咋呼呼,“社區搞活動用得著,瞧這多精致,居委去定做十幾塊錢一朵,還沒這個好呢。”
沒多久,蘇嶸“撿”的這些大紅花派上了用場。居民區黨總支表彰優秀黨員,蘇嶸給他們一人一朵別在胸前、照相留念,還不忘開玩笑:“這可是勞模戴的花兒,感覺棒吧。”蘇嶸告訴記者,“社區里為老百姓服務的黨員、志愿者,能圖個啥?我們能給的,也就這么點榮譽感。”
公家的錢,能省則省,自己的錢,她倒不心疼。“嗨,我得了勞模啦,替我高興吧。這個送給你,你不能不要。”遇到老同志,蘇嶸送上一把“張小泉”的指甲鉗。她說,事情是大家共同做的,榮譽要大家分享。“獎金還沒到手,但我已經花光啦。”蘇嶸扳著指頭算:越劇班要給他們準備一點絲巾當小禮物;端午節,多買點材料請大家來包粽子,送給獨居老人、困難家庭;還要給陽光之家的孩子們包餃子……
自稱有點“二”的蘇嶸,也有細膩的一面。助殘日那天,她堅決不肯在墻上掛“助殘幫困”的字樣,把主題換成了“每個人心里都有一畝田”。“搞活動前,我就一直在想怎么做,突然這句話就跳出來了,覺得很合適。”活動那天,蘇嶸讓殘疾人朋友訴說自己的心愿,“想吃好吃的”,“想去旅游”,輪到一名殘疾人士,支吾著說:“我想讓爸媽活得久一點,陪我久一點。”蘇嶸霎時淚奔,她教他們唱:“每個人心里都有一畝田,用它來種什么,種桃種李種春風。”
做過護士、干過財務,從新疆返滬的蘇嶸,骨子里是個“文藝青年”,喜歡《紅樓夢》、《隋唐演義》,看傳記,看言情小說,也看弗洛伊德、看《耶路撒冷三千年》。下轉6版(上接第1版)“看這些是因為喜歡,不過有時在工作中還真能用上。人性、民族、宗教,在與人打交道時,其實都會遇上。”
“別看她喜歡小情調,關鍵時刻可有兩把刷子。”與她共事的居委干部說。社區里有患精神病的老太太發病,誰都不敢上前,蘇嶸就能處理。“你們都藏起來,聽我指揮行事。”敲門,蘇嶸張口就說:“我是婦聯派來的,聽說你家老頭子對你不好,婦聯專管這事,有什么可以跟我說。”老太太嚷嚷,“老頭子得神經病了,快送他去醫院。”“除了那些不好的,他平時對你好的事有嗎?燒飯燒嗎?”“燒的。”老太太被繞進去了。“那好,送醫院可以,但規定監護人要陪去,你想想他平時對你好的時候,陪他去醫院可以嗎?”三言兩語,老太太被哄下樓,送進了醫院。這樣的情況,蘇嶸處理過十幾起。
感受到她的親和力,在蘇嶸十幾年社區工作中待過6個居民區里,身邊總有不少志愿者圍著。錦馨苑“三駕馬車”——居委、物業、業委會離心渙散,是她重新凝聚起來,小區修主干道,黨員們維護秩序齊上陣。田林五六七村居民區條件差、矛盾多,她靠上門走訪調解矛盾,一年內扭轉了局面。“想要別人看得起,自己先要行得端。”在她帶領下,一群“新上海人”為社區居民提供理發、配鎖、修傘、修表、裁剪等服務,碰上賑災活動,他們會從并不豐厚的收入中拿出善款,敬老節和高溫天他們會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為老人端菜送飯、打掃衛生,陪老人拉家常。
“上得了舞臺、耍得了活寶,講得了道理,制得住精神病”,實在是“社區一寶”。居民這樣評價,最關鍵的是“她有一顆愿意為大家服務的心,才會奇招迭出,難題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