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墻體廣告 “脫節貧窮沒有一朝一夕、一蹴即至的捷徑可走,也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 6月29日上午,寧德市委書記廖小軍在“科學扶貧 精準扶貧”研討會上如是說。
寧德俗稱閩東,上世紀80年代中葉,是全國18個會集連片貧窮區域之一,被稱為黃金海岸線上的“斷裂帶”。1988年至1990年,習近平同志擔任寧德地委書記時期,帶領閩東人民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掀起了扶貧開發作業的新篇章。
近30年來,寧德歷屆黨委、政府一直把扶貧開發擺在主要位置,矢志不渝、堅持不懈。閩東貧窮人員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77.5萬人下降到現有的低收入人員14.5萬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萬元,閩東貧窮相貌得到較大改動。
研討會上,廖小軍作了題為《傳承精神 脫節貧窮 致力趕超——寧德市科學扶貧精準扶貧的探究與考慮》的主題講演。“當時,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他指出,在作業任務上,要清晰‘一個總目標’:緊緊圍繞完成全部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奮斗目標,依照每年20%擺布的脫貧率,保證到2020年6個省級扶貧重點縣、14.5萬鄉村低收入人員根本穩定脫貧,450個貧窮建制村全體改動相貌,1200個擺布遙遠偏遠自然村根本完成搬家。”
“新時期的扶貧開發,要愈加重視科學性、實效性,有針對性地把生存環境差、產業結構弱、資金缺口大、技術技術缺等疑問逐一打破。”廖小軍表明,在寧德市加速推動科學扶貧精準扶貧的作業方法上,捉住“兩個關鍵”:要著力增強方針扶貧的實效性以及著力增強瓶頸破解的針對性。
江夏學院副院長、教授在論文點評環節中表明,這次研討會的順利召開,開辟了一個主要途徑,把閩東的扶貧作業融入了全國的扶貧作業中。在溝通和對比中,即學習和仿效了領先區域的領先經驗和做法,又把扶貧開發作業中的立異與創造推介了出去。為全國打好扶貧攻堅戰,保證鄉村貧窮人員到2020年如期脫貧,作出了寧德應有的奉獻。
據介紹,這次研討會論文搜集活動于6月中旬發動,共搜集到論文135篇,其間各縣市區、東僑開發區抄送57篇,市直有關部門抄送47篇,市內高校抄送16篇,社會投稿15篇。經過初審、再審、終審三個環節展開論文評審,最終組委會擇優挑選了12篇作為當天研討會講話溝通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