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刷墻廣告 談起工作,市經信委產業結構調整處處長、黨支部書記侯金花三句不離本行。“我在經信委工作20多年了,應該說見證了上海工業2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
同事說起侯金花,稱她為處室的“活教材”、“活檔案”,她不僅對產業結構調整專業領域有深入研究和成熟的見地,對于上海乃至我國宏觀產業結構轉型也有整體性的把握和認知。雖然工作在市級機關,但她常年奔波第一線;雖是女性,但她巾幗不讓須眉。
全國第一張產業結構調整負面清單的背后,有她的身影。她和團隊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收集查閱了1500多個國內外產業標準,走訪傾聽200多位企業家、專家的意見,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九易其稿后,最終形成了涵蓋386項限制類、淘汰類條目的負面清單,其中130項是上海的新增標準。這份負面清單如今已在許多兄弟省市復制推廣。
調整,在一般人眼里,可能就是“關停并轉”。而侯金花并不這么簡單地看。她和同事所致力于推進的調整,避免單純的做減法,避免簡單的“砸鍋賣鐵”,意在除舊布新,培育出更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每個企業的調整,都是一場鳳凰涅槃的攻堅戰,每個項目的轉型,都是一場化繭為蝶的陣地戰。華電集團曾對原有的燃煤鍋爐實施清潔能源替代計劃,項目落戶莘莊工業園區的初期,該企業在外部管線建設和內部程序流轉上,都碰到不小的困難。當時無任何可借鑒的經驗,侯金花知難而上,運用“土地再利用、財政專項扶持、支持新產業發展”等手段,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組合拳,這個項目終于建成投產,一年可以節約標煤10萬噸左右,減排的二氧化碳將近24.42萬噸,相當于再造一個669公頃的森林所能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侯金花和同事堅持破立并舉,啃下了一個個硬骨頭。這幾年,侯金花和她所在處室推動完成的調整項目共計6000多項,對12個重點區域實施了專項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