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鄉村墻體廣告 近期,一種馬鈴薯饅頭——也稱馬鈴薯饅頭,在北京市200多家超市悄然面世并暢銷。據了解,到本年10月,出售規劃還將拓展到京津冀的500多家超市。
這款看起來顏色略黃、與傳統小麥饅頭并沒有太大差異的饅頭的面世,并非簡略意味著一個食物新產品的出現,其背面是我國千百年來糧食安全格局的嚴重改動——馬鈴薯將可能成為小麥、稻谷、玉米三大主糧品種以后的第四大主糧品種。一個事關13億人吃飯疑問的新出題正初步演繹。
展開戰略的破題之作,運用800多公斤馬鈴薯粉試驗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說,馬鈴薯主糧化是指將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完成由現在的副食花費向主食花費改動。
馬鈴薯饅頭是本年年頭農業部對外發布馬鈴薯主糧化展開戰略后面世的首個主食產品,由我國農業科學院研制農產品加工研討所一個專業5人團隊歷經近兩年時間研制成功。該項目被視為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破題之作。
在北京市物美大賣場陶然亭店二樓,一袋袋三個裝的馬鈴薯饅頭與傳統的小麥饅頭擺放在一同。從外表看,馬鈴薯饅頭與小麥饅頭對比,除了顏色有些微不一樣,其他方面并無太大差異。“剛來的時分是五塊八毛錢一袋,昨日初步特價,四塊二毛錢就能買一袋。”現場的售貨員說,現在一天能賣二三十袋,顧客首要都是圖特別、嘗鮮。
“味道略甜,口感有些干、粉,我覺得還不錯。”剛剛嘗鮮過的秦先生評價說。
擔任該項目研制的我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討所薯類加工立異團隊首席科學家木泰華說,這個項目從2013年頭步發起,悉數項目由包含農業部食物與營養展開研討所在內的3家單位參加,我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討所薯類加工立異團隊有十幾自個參加,其中有5個專門擔任馬鈴薯饅頭研制,其他人擔任包子、糕點等其他品種研制。
木泰華標明研制中最難的是中試,也便是從試驗室配方到工廠自動化出產的進程。他們在北京找了一家公司進行小規劃試驗,一次是20多公斤的量,整整試驗了40多次才結束。由于馬鈴薯粉粘度高,很簡略粘在饅頭成型機滾軸內,只能用手摳或用刮刀刮,每次都要兩個多小時才華收拾潔凈。
“我們通過馬鈴薯粉和小麥粉的復合開發出新式饅頭,這說明用馬鈴薯也可以做出合適我國人傳統飲食文化的系列產品。馬鈴薯成為主糧是可行的。”木泰華說。
馬鈴薯歸入主糧是因糧食不可吃了嗎?
盡管我國糧食持續豐盈,糧食出產形勢見好,但并不能掩蓋將來我國糧食安全部臨的壓力。專家猜想,將來較長一個時期,我國糧食花費需要仍將是剛性添加的趨勢,到2020年糧食需要增量在1000億斤以上。但受犁地水資源的束縛和培養效益的影響,小麥、水稻等口糧品種持續增產的本錢前進、空間變小、難度加大,要確保我國糧食安全,需要開荒增產的新途徑。
根據農業部供應的統計數據,馬鈴薯理論畝產可達8噸,而現在我國均勻只需1噸多一點。將來可以在不搶占三大主糧的條件下拓展培養到1.5億畝,并且可以通過推廣高產高效、可持續的技術形式,把畝產前進到2噸,這么年產鮮薯可添加2億噸,也便是4000億斤,大概相當于201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在木泰華看來,馬鈴薯作為主糧還有營養豐厚的長處。他說:“從營養視點來看,馬鈴薯的營養成分十分全部,營養結構也較合理,不只富含蛋白質和鈣,還富含豐厚的維生素B、維生素C以及多種礦物質。”
從副食到主糧“富麗回身”要過幾道關?
投進近一月,馬鈴薯饅頭商場表現上佳。推廣該項意圖北京市海樂達食物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良工標明,現在天熱,是出售冷季。入秋天冷后,饅頭出售旺季的銷量應該會大幅添加。
不過,馬鈴薯要實在徹底改動為主糧,前面起碼還要闖過“三道關”。
——第一關,要有讓千家萬戶家庭制作便利的技術和材料。馬鈴薯成為主糧的條件之一,是要能像小麥粉制作饅頭、大米做成米飯等一樣,讓每個家庭能便利地制作符合自個口味的食物。馬鈴薯粉不像面粉,現在存在著發酵難、成型難、粘度高、易開裂等難題。
——第二關,報價要能為通常民眾接受。物美大賣場陶然亭店售貨員通知記者,現在,處于推廣時期的馬鈴薯饅頭與小麥饅頭對比,報價貴了差不多一倍。李良工說,這首要是由于馬鈴薯粉報價貴。近期,小麥粉一噸大概是三四千元,而馬鈴薯粉一噸最低也要九千元。
——第三關,需要得到花費者的接受和認可。
一同,還有專家提出,需加強馬鈴薯加工的根底性研討。“例如發酵的疑問。小麥中富富含面筋蛋白,簡略發酵、脹大,而馬鈴薯中就沒有這種蛋白,不如小麥簡略發酵。這就需要根底研討來處理。”木泰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