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州墻體廣告 根據《溫州市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要求,我市的“十二五”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指標為19.5%,年度降低目標為4.25%。我市2013年度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1.21噸/萬元)下降19.01%,累計進度目標完成率為155.80%。
我市還積極推進傳統產業低碳化升級改造、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等。比如我市推進激光與光電產業集群、電動汽車產業建設,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2014年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208.56億元,同比增長8.2%。
能源結構優化穩步推進,對我市低碳城市建設功不可沒:我市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推廣風能、水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等清潔能源,還開展甌飛、大漁灣潮汐能電站項目前期工作。
我市還制定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方案,發展清潔能源和潔凈煤,嚴格控制新、擴、改建項目的煤炭消費增長量,以總量定項目,以總量定產能。另外,我市還加強了天然氣資源保障能力建設,加快城市天然氣管網及溫州LNG接收站和東海麗水36-1氣田項目建設。鼓勵天然氣在工業、交通等領域推廣應用。
2
綠盒子主題公園活動讓大家著迷
今年6月13日至19日是全國節能宣傳周,6月15日是全國低碳日,低碳日活動主題為“低碳城市宜居可持續”。為宣傳溫州低碳城市試點成效,引導市民培養低碳意識,選擇低碳、節儉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新風尚,6月14日,市發改委和有關單位在溫州甌江路5255號米房創意園舉行了“綠盒子主題公園——2015低碳溫州”主題活動。
當天的活動包括九大子項目:低碳我先行,征集一億步;低碳儲蓄罐;低碳新能源展;發呆大賽;以物易物集市;花卉屋;手繪環保袋;低碳小劇場;九連拍得植物等。其中,“征集一億步”活動中,共有15524位市民參與為溫州低碳助力,共征集到步數1.36億步。按照科學換算,成人每走一步就會減少0.08千克的碳排放量,該活動減少了1086萬多千克碳排放量。在此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現場,就是一次低碳的實踐——會場沒有做太多的布置,也沒有分發紙質的會議資料,而是在發布會結束時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來獲得相關資料。
3
鶴盛舉行首屆生態城發展論壇
為實施“低碳農業示范鎮、低碳旅游特色鎮、生態宜居活力鎮”三大戰略,充分發揮生態優勢,推進自然、低碳、養生特色發展,6月26日到27日,鶴盛首屆生態城發展論壇舉行。這場論壇由永嘉縣鶴盛鎮政府主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徐華清、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朱湯軍、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中心應對氣候變化處處長程紀華等參加了論壇,為參加論壇的人舉行了專題講座。
鶴盛鎮作為永嘉縣旅游強鎮,擁有“浙南石柱”石桅巖、“永嘉綠肺”龍灣潭兩個旅游景點,其森林中心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達到6.6萬個,是城市的70倍,得天獨厚的自然旅游資源,創新突破的低碳旅游方式,成就了鶴盛作為自然養生園的特色發展。
4
碳匯建設突出“溫州特色”
近年來,我市以城市(包括縣級城區)綠化、城鎮綠化、村莊綠化、公(鐵)路綠化、江河綠化、碳匯造林等十大工程建設為載體,全力推進城鄉綠化。到2014年底,全市有林業用地面積為77.77萬公頃,有林地面積67.71萬公頃,林木蓄積量2298多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0.03%。
碳匯工作開創多項全國首例:如2008年,溫州申請并成功建立全國第一個地級市的中國綠色碳匯基金專項;全面啟動碳匯造林工作,先后在蒼南縣建立中國綠色碳匯基金第一個標準化造林基地,在文成縣建立全國第一個森林經營增匯項目;制定中國第一個森林經營增匯項目的技術操作規程等。
談到低碳城市未來的發展,市發改委主任方勇軍說,我市將低碳試點工作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圍繞2019年基本實現我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的目標,市發改委將聯合有關部門,探索創建低碳城市的“溫州模式”,將我市建設成為我國綠色低碳發展的示范區。
生產性碳排放在整個碳排放中所占比重很大,我市已進入后工業化階段,但尚須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我市將淘汰落后產能,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大力培育低碳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溫州特色的低碳產業體系。
低碳城市的發展要求城市降低碳排放,城市能源的利用與城市碳排放的程度息息相關。我市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雖然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資源較為豐富,但是開發利用尚處于起步階段。下一步,我市將加快推進光伏項目建設,切實推進蒼南核電、泰順交溪流域水電站等重大清潔能源項目建設,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城市清潔能源利用率,降低城市對煤炭的依賴性,逐步構筑形成經濟、清潔、多元、高效的低碳能源發展體系。
我市還擬對城市的規模結構、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城鄉建設、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進行科學謀劃,將低碳發展理念融入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相關規劃中,引導低碳基礎設施建設。接下來,我市還將以“五水共治”為重點,加快推進美麗浙南水鄉建設;以高污染燃料鍋爐淘汰為重點,狠抓大氣污染防治;以“三改一拆”為重點,深入開展“四邊三化”、“兩無三化”,提升綠化層次,構建城鄉一體化綠化網絡,培育城市“碳中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