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墻體廣告 2014年9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時說,當前中歐貨運班列發展勢頭良好,“義新歐”鐵路計劃從浙江義烏出發,抵達終點馬德里,中方歡迎西方積極參與建設和運營,共同提升兩國經貿合作水平。
2014年11月18日,滿載著82個標準集裝箱的“義新歐”專列從浙江義烏首發,至西班牙馬德里歷時21天,將工藝品、玩具、鞋類、塑料制品等中國制造的小商品運至歐洲;2015年2月22日,首趟“義新歐”中歐班列返回義烏,歷時24天,首次將歐洲產地的32個車皮、64個標箱的紅酒、橄欖油、氣泡水等名特優產品帶回中國。“一來一回,買世界、賣世界”,“一帶一路”上的“義新歐”已成為義烏乃至浙江外貿新的機遇窗口。
火車越跑越快
“義新歐”專列全程13052公里,沿途經過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法國、西班牙等7個國家,幾乎橫貫整個歐洲。專列的這一頭連著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中國義烏,另一頭是歐洲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西班牙馬德里。“‘義新歐’專列的開通對于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是一個重大突破。”浙江義烏檢驗檢疫局副局長吳榮躍表示。
自2014年11月18日首發以來,2014年“義新歐”鐵路出口貨值達到5.8億元,其中出口至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貨值就達5.4億元,同比增長3.9倍;出口至俄羅斯、西班牙的分別約為6000萬元和800萬元。從進口來看,國內消費者對貨真價實的歐洲特產也有著濃厚興趣。義烏局綜合處處長龔逸能介紹說,首趟“義新歐”返程班列帶回了紅酒、橄欖油、氣泡水等64個標箱,貨值30萬歐元的西班牙特產,恰逢春節,加上品質好,首列返程產品大部分都被賣光了;第二趟“義新歐”回國班列為此特地追加了18個集裝箱,滿載著82個標箱于5月10日前回到義烏。
廣袤的市場、旺盛的需求推動著火車越跑越快。從今年5月開始,“義新歐”從義烏到馬德里的中歐專列將會進入“一月一趟”的固定班次,實現雙向對開;同時,到哈薩克斯坦的中亞班次將實現“一周一趟”。龔逸能還告訴我們一個好消息,義烏局將加強與阿拉山口、霍爾果斯等口岸的合作,探索建立國內口岸快速通關模式,適時推進建立與二連浩特、滿洲里等口岸的便捷通關機制,隨著通關環節的進一步協調、理順,今年下半年“義新歐”專列有望提速,屆時從義烏到馬德里的運行時間能從原來的20多天縮短到最快15天。
買賣越做越順
專列開通之前,僑商從義烏采購商品后,要通過海運將貨物運到馬德里,經過海上漫長的航行加上清關、轉關,時間長達兩個月。“義新歐”專列開通后,從義烏到馬德里一般只要20多來天,從時間上就節約了三分之二;從流程上看,也免去了公路、鐵路交換運輸的繁瑣環節;從費用上看,采用“義新歐”專列雖然比海運要貴10%至15%,但跟飛機運輸比起來還是很實惠的,只占了空運的三分之一。
在義烏小商品城進口商品館的一樓,浙江盟德進出口有限公司的展廳里,一進門就能看到一小堆碼得整整齊齊的紅酒、橄欖油和氣泡水,上面豎著一塊醒目的牌子——“義新歐首列產品”。據浙江某進出口公司負責人介紹,由于運輸成本下降,再加上今年以來歐元貶值,公司將這批紅酒零售價下調了15%,實惠的價格、良好的品質讓消費者喜愛有加。第二趟返程班列很快就要到義烏了,這次我們增加到20個標箱,新增了奶粉、休閑食品和日化用品等商品進口。
在獲悉5月“義新歐”中歐專列將會每月一班、雙向對開后,周旭峰表示,隨著物流成本的降低、運輸時間的縮短,中國義烏小商品將會在歐亞市場上更具競爭力。“一旦解決了‘義新歐’班列恒溫柜的設備問題,我們的買賣就會越做越順、越做越大。”他的想法也得到了檢驗檢疫部門的認可,義烏局綜合處處長龔逸能透露,目前義烏正在申報成為肉類、水果和汽車整車指定口岸。
藍圖越繪越明
“義新歐”往返義烏和馬德里,不僅帶來了充沛的貨物,更帶來了一個個好消息,讓義烏廣大進出口企業看到了越來越清晰的藍圖。
義烏最大的肉類企業浙江華統肉制品股份公司董事長朱儉軍就盯上了“義新歐”專列,直言“做大做強進出口肉類的機遇來臨了”。只要解決了冷藏機柜的技術問題,隨著專列班次的日漸增多,“義新歐”無疑是朱儉軍在家門口所作的最好選擇。除了出口肉類,他還想從西班牙進口物美價廉的豬肉副產品,豐富國內老百姓的餐桌。“無論是中亞五國和俄羅斯,還是‘義新歐’沿線其他國家,都是我們眼前廣闊的進出口市場,這不僅是一條貨運鐵路,更是一條貨真價實的‘黃金通道’。”朱儉軍興奮地說。
在“義新歐”班列常態化運行的基礎上,義烏還將積極無縫對接義烏-寧波集裝箱的“海鐵聯運”,將寧波、上海海港與義烏鐵路口岸聯接。
義烏局副局長吳榮躍提出了大膽的猜想:5年至10年后,“義新歐”鐵路來回運輸的除了更加豐富的貨物外,還有前往沿途國家觀光旅游的各國游客……“買全球、賣全球”的中國義烏,正乘著“義新歐”開始了一段又一段新的征程。《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