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墻體廣告施工 昨天,寧波小百花越劇團的原創大戲新編越劇《煙雨青瓷》在天蟾逸夫舞臺上演。該戲匯聚了袁派、徐派、呂派、陸派藝術,是小百花越劇團近年來綜合實力的一次展示。蔣迪雯攝
昨晚寧波市小百花越劇團新編歷史劇《煙雨青瓷》在逸夫舞臺上演,拉開2015年上海越劇嘉年華大幕。以上海越劇院60周年慶為契機,滬蘇浙閩12個劇團、32臺劇目、35場演出匯聚于滬,打造近年來參演劇團最多、陣容最豪華的越劇演出盛事,凸顯上海“戲碼頭”地位。這場盛會也是國有院團聯合民營演出公司,以小資金撬動大市場的嘗試。
“戲碼頭”吸引力非凡
《牡丹亭》《孔雀東南飛》《玉蜻蜓》《春琴傳》……嘉年華戲單一開出,一些戲迷奔走相告。但業內人士對上海市場能否在1個月消化3萬余張同一劇種演出票心存疑慮。對此嘉年華策劃人許霈霖表示:“從商業風險角度考慮,市場容量決定了產品數量,但文化產業并不純粹是商業,有時候我們需要‘倒逼’市場,助其擴充容量。嘉年華大規模演出不僅沒有人們擔心的票房‘自相殘殺’,反而形成了規模效應。”
上海被認為是越劇發祥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十幾個越劇團在上海同時演出,催生眾多流派與藝術大家,這樣的盛況令許多戲曲人至今懷念。上海越劇院院長李莉表示,只有經常演出,磨練演員,培育觀眾,越劇才能生機勃勃。怕虧本便減少演出,觀眾知曉度越低,會造成惡性循環。去年上海越劇院嘉年華,以自家11臺大戲讓全國戲迷欣喜,今年《甄嬛》20場駐場演出,再獲佳績。
在許霈霖看來,上海的“戲碼頭”地位通過這次嘉年華再次得到證明。戲曲院團在上海打響名頭,商演報價能提高兩成。紹興小百花越劇團成立之初,明確要在上海市場站穩腳跟,一開始困難重重,還是堅持每年來滬演出,三位臺柱演員吳鳳花、吳素英、陳飛培養了一大批忠實粉絲。嘉年華中,她們領銜演出成了票房保證。7年前杭州越劇院初來滬,票房收入趕不上場租,杭越沒有氣餒,連續4年集全團之力來上海,連推16臺大戲且票房盈余。此次嘉年華中,杭越同樣受到戲迷熱捧。受此啟發,諸暨、余姚越劇團等近十年沒有亮相上海的團隊為了嘉年華,重新排演劇目,趕制新戲服,力爭在“戲碼頭”一炮打響。
票房分成打破演出慣例
全國各地名團名家云集,越劇嘉年華運營成本不菲。令人意外的是,它的啟動資金只有同類規模活動十分之一。秘訣在于,嘉年華一改主辦方包辦慣例,由上海越劇院與民營演出公司共同承擔場租成本,與演出團隊進行票房收入分成。大部分成本將由票房收入支付。
按業界常規,戲曲演出或由演出商、劇場包劇團演出費,或由劇團租場演出,風險往往落在一方頭上。票房分成打破常規,各方共擔風險,令劇團在創作時選擇更適合市場的作品,挑選有票房的演員當主演;而劇場挑選適合自身定位、票房有把握的劇團和劇目。
福建芳華越劇團團長黃國慶坦言,全團從福建到上海,路費要花上六七萬元,嘉年華不保底,劇團得自己承擔運營風險,必須精打細算。可喜的是,上海演出市場的規范運作,給他吃了定心丸,拿到了嘉年華演出票房最高分成。芳華越劇團由尹派小生王君安主演的《玉蜻蜓》和《柳永》,演出票在兩周內售罄,讓黃國慶果斷決定,增加演出場次。許霈霖評價,“這是市場的力量,這是越劇藝術的魅力,觀眾愿意為真正的舞臺精品買單。”溫州越劇團副團長鄭文東表示,票房分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有利于發揮各方積極性。紹興小百花藝術中心主任陳鏡高認為,票房分成對劇團和演員都是一個考驗,如果有實力面對市場,那么劇場、院團、主辦方都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嘉年華期間,演員進社區和學校演出、輔導等活動不間斷,以文化配送和主動聯系相結合,形成市場運作和公益活動相配套的規模效應。兩年前曾在逸夫舞臺創下一天賣空5場票的越劇《舞臺姐妹情》,將于8月中旬作為嘉年華壓軸大戲在上海大劇院連演三場。與兩年前有各劇種明星演員加盟不同的是,此次演出陣容全部為越劇演員,而且以中青年演員為主,匯聚近十個越劇院團的近20位“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
公益演出賣票觀眾反而更多
“有意識尋找每個劇種的特色,就能得到一定的觀眾量。”在許霈霖看來,符合市場規律的精心運營,戲曲市場會呈現完全不同的面目。劇團習慣于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一部分“后知后覺”的觀眾聽說某個戲不錯、再去劇場買票時,往往戲已落幕。事實上劇團演出,需要兩天時間裝臺,五到六天只能演兩場戲。而大規模連續演出,提高了舞美裝臺利用率,成本回收更及時。《甄嬛》連續20場駐場演出,相當于劇團平時近3個月演出周期。
之前,獲獎頻頻的《挑山女人》赴浦江鎮浦江影劇院公益演出,同樣通過市場運作改變了業界潛規則。送戲下基層、進社區,多為政府買單,觀眾“免費看白戲”。由于無法保證票額分配的絕對公平,一聽到免費演出來配送,社區文化中心干部心有余悸,生怕居民來辦公室拍桌子,“鄰居家領到兩張,為什么我們家只領到一張?”“憑什么他們拿到的票子在第一排,我們是最后一排?”因此,不少質量好、名氣大的演出,讓基層“想接不敢接”。許霈霖為《挑山女人》劇組出主意,政府補貼、基層團購、居民買票“三合一”,定出10元、15元公益票,“賣票不是為了錢,但能維持劇場秩序,保證出票公平。”公益演出賣票,沒有趕走觀眾,影劇院門口掛起宣傳海報,更多社區居民趕來購票,演出從5場增至8場。
戲曲演出,在中國有深厚的觀眾基礎,有時欠缺的不過是一根行之有效的市場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