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墻面廣告 早高峰時段,軌交東方體育中心站至高青路區段,6號線為列車實時供電的接觸網突然失電,列車被迫停駛。這里是6號線終點站,也是8號線、11號線換乘站,換乘客流源源不斷進入,站臺站廳、上下樓梯、出入口通道、換乘通道客流瞬時上升,此時,如不有效疏散,事故一觸即發——這是一場演習,氣氛卻足夠緊張。
昨天下午,市人大常委會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專項監督在軌交東方體育中心站調研“地鐵大客流疏散和公交應急聯動演練”。人大代表關注:如果遇到突發安全事件,如何讓乘客“跟著走”,保障秩序和安全?
三要素
廣播熒光棒綠馬甲
東方體育中心站是一座三線換乘的特大型車站,6號、8號、11號客流在此交匯,日進站客流1萬多人,日換乘客流10萬人。一旦發生類似列車接觸網突然失電的故障,列車停運,乘客第一步該做什么?
昨天下午的演練,告訴乘客們突遇列車停運故障,第一步,跟著走,領路的是——廣播、熒光棒、綠馬甲。
此時,停運列車車門已打開,按照應急預案,首先啟動三級大客流響應。車站值班站長發布啟動大客流響應指令,車站廣播響起,要求乘客不必驚慌保持秩序,身穿綠馬甲的安全志愿者瞬時各就給位,手持熒光棒引導乘客走下列車,走向站臺出口。同時,車站開始限流,關閉50%的進站閘機和自動售票機。
但仍有大量客流要進入車站,此時,車站啟動二級大客流預案,軌交公安派出所前來協助;車站關閉了75%的進站閘機和自動售票機,關閉最近的自動扶梯,關閉換乘通道。故障列車的乘客已全部走出車站,增援民警、站務員、志愿者相繼到達,引導熒光棒、應急電喇叭、警戒繩出現在各個應急崗位上。地鐵內乘客全部“跟著走”,一路被引導至地面。
幾秒鐘
廣播發出疏散第一聲
回顧整個客流引導過程,事故發生后的第一時間,首先響起的聲音是:廣播。
“廣播內容要清晰,要求須明確,不僅是告知事故情況,更要安撫情緒,讓乘客知曉第一步該做什么,今天的小喇叭清晰度有點差,周圍20多人能聽見,再遠點就聽不清楚了。”市人大代表盧蘊玉問,應急廣播系統實戰時清晰度能否實現“溫和有力”地引導?
來自地鐵方面的答復是:可以!因為今天是演習,還有正常乘車的乘客,如果啟動實戰廣播,恐怕要引起“誤解”,但正如代表所言,實戰廣播是保障應對有力、有序的“關鍵發聲”,引導乘客不慌張、不擁擠、不踩踏,這“第一聲”,的確很關鍵。
一刻鐘
20輛公交車趕來馳援
大量地鐵乘客被引導至地面,這里是應急公交疏散點,已有十多輛公交車在等候地鐵乘客。
那么,該有多少輛公交車來完成突發短駁任務,盡快將乘客疏散到地鐵沿線?按照應急預案,如果是10萬客流需要疏散,那么,在15-20分鐘內,就會有20輛公交車前來馳援。
過去,一旦遇到地鐵故障,申城公交和地鐵的銜接,并非這么順暢。曾經遇到的情況是:公交來得慢,半個小時也到不了,一來早高峰時段公交都在運行,公交公司能夠調配來應對突發事件的車輛有限,二來公交司機平常都有固定的線路,地鐵應急卻要沿線分散,這些線路讓不少走“固定線路”的公交司機很有陌生感。怎么辦?如今,按照應急預案的流程設計,公交公司要組織司機日常演練,一旦出現情況,可以做到1刻鐘左右馳援到場,分散客流。
七天內
任何地鐵站都能退票
“今天演練中,一個環節值得商榷,不少乘客在站廳里退票,這個環節勢必會造成客流積壓,退票時間,地鐵方面是否有更科學的安排;還有,地鐵致歉信能否在公交車上發放,而不是在地鐵站廳服務臺上領取?”市人大代表袁園問。
來自地鐵方面的答復是:地鐵故障發生7天內,在申城任何地鐵站都是可以退票的;致歉信,目前已可以直接網上下載。
“老實說,我周圍不少人都不知道,遇到地鐵安全突發事件,第一步該做什么。”市人大代表許麗萍說,不止一般乘客,就是周圍不少博士、碩士高學歷同事,也沒有受過應對地鐵突發事故安全教育。
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在平常就為廣大乘客提供“應急教育”,也為地鐵員工提供“應急訓練”。在實戰之前,讓地鐵員工和廣大乘客,都能訓練有素。
兩建議
攝像里研判安全隱患
演習僅僅是模擬接觸網失電一種安全隱患,其實,地鐵安全隱患遠不止這一種。
大客流疏散,最關鍵的是對乘客情緒的管控,應急預案的情緒管控要想行之有效,就須在平常盡可能“窮盡”安全隱患的應對之策。那么,安全隱患本身又該如何“窮盡”?
“地鐵攝像頭,為應急預案提供了最生動最真實的案例。”市人大代表黃晨說,攝像頭記錄了不少真實隱患,遇到自殺的,遇到觸電的,遇到中途停運的……每個案例、每個環節該怎么處置,流程該如何設置,都值得認真研判,一一納入應急預案。
“同時,車廂里的商業廣告不妨少點,公益廣告多點,一旦發生事故后,如何第一時間正確應對,安全有序‘跟著走’的規則要為乘客廣而告之。”市人大代表陳亮說,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普及應急知識和常識,乘客的安全素養才能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