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圍墻廣告 在閔行顓橋文體中心,市民巧手翻飛學剪紙;在塘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20個圍棋培訓班開班授業,成了青少年暑假的好去處;在瑞金二路街道,“Wi-Fi”覆蓋社區服務中心,開通了微信號,市民點擊就能獲得周邊文化動態。
轉變政府職能、創新運行機制,上海近年來在努力轉變思路,搭建平臺,吸引各類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至十二五結束,申城共建有215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5245個村(居)委綜合文化活動室及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初步建成公共文化15分鐘服務圈。
全國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行機制經驗交流會昨日在上海召開,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出席會議并講話,文化部副部長楊志今主持會議。會上,申城交出的“成績單”讓人眼前一亮,其中“專業化、社會化、多元化”的運行模式新意十足。
告別過去大包大攬,社區文化中心打開大門,文化服務迎來了專業機構參與,這讓公共服務事業質量得到大幅提升,實現了社會資源和社區資源的優化配置。
現在擁有414名會員的“百事通社區影院”就是公共服務“專業化”的產物。瑞金二路社區文化中心發現,活動中放電影比較受歡迎,但常常缺少片源,還存在版權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與上海百事通數字影院合作,使其成為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合伙人。“一般公映后下線一個月左右的影片即可在社區影院播放”,滿足了居民的需求。“社區影院”人氣大漲后,他們還與數字影院合作,開發了“電影一卡通”,在全市范圍內的“社區”影院通用。如今,“社區健身房”、“社區親子苑”紛紛建立,惠及不同人群。
多元主體參與,才能匯聚多彩的公共文化元素。
舉辦3年的“上海市民文化節”打破了以往的格局,成為文化資源集成優化的平臺,成為普通民眾實現藝術夢想的舞臺,也成為連接文化服務與多元主體的橋梁。
首屆上海市民文化節舉辦活動近4.5萬次,百個社區參與展示,萬支團隊PK競技。“社會各界齊參與,千萬市民共享受”的社會效應也讓“上海市民文化節”成為獨有的城市文化品牌。
百姓上舞臺,明星進社區,多元化主體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事業更具活力和傳承。著名話劇演員羅德誠、工人發明家包起帆、著名語文教師賈志敏充當文化服務志愿者,到塘橋社區文化中心開展主題講座,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講主力軍。五里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橋梁專家韓志強到了暑期開班教授孩子們學習甲骨文,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傳承。
由實體向數字化邁進,也讓公共文化服務輻射更多的市民群體。
為解決線下公共文化服務時間、空間限制的問題,有效整合各條線公共文化資源,上海啟動“文化上海云”建設項目,并納入上海智慧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如今,文化嘉定云、文趣閔行和閘北智文化服務平臺陸續建成上線,提供公共文化活動預約、場館預定、網上瀏覽等功能,短短幾個月時間,訪問量已經達到600多萬人次。到今年底,全市10個區縣將建成本區縣文化云子平臺,明年底17個區縣實現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