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墻體廣告發布 近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發生一起醫鬧事件:值班醫生因患兒不符合住院指征,未收其住院,遭到患兒家長暴打。事件發生后,該院醫生集體抗議,甚至有個別醫生發帖表示:拒絕為當事人的孩子治療。客觀而言,“拒絕治療”的確已屬過激行為,但是當醫護人員的職業尊嚴被一次次“踐踏”時,是否將危及職業道德底線?這一事件值得我們引起深思?! ?業內人士:拒絕治療實屬無奈之舉
連日來,醫鬧事件在各地頻頻發生,半個月內上海多家醫院的醫生護士被打、深圳一急診科醫生被打成腦震蕩、山東齊魯醫院醫生被患者家屬打傷……面對同事被患兒家屬無理暴打,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數十名醫生集體抗議,呼吁維護醫生尊嚴。令人驚訝的是,該院個別醫生甚至發帖稱“拒絕為醫鬧者的孩子治療”。針對這一現象,本市部分醫療行業從業人員認為,這實屬醫護人員自我保護的無奈之舉。
第十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長李宏從醫已有近30年,說到近年來屢次發生的醫鬧、傷醫事件,她覺得十分心痛,“記得剛穿上白大褂時,特別受人尊重,醫護人員被打的事情比現在少很多。”李宏個人認為,重慶兒童醫院醫生“拒治”行為肯定是不對的,無論如何也不能違背起碼的職業道德,但她坦言,醫生“拒治”也是暴力傷害下一種無奈的舉動,“醫護人員每天承擔著繁重的工作量,身心壓力很大,特別是我們急診科,大家常常忙得連喝口水、上個廁所的時間都沒有,真的希望患者在就診時能夠多一些理解和體諒?!?br />
調查:職業尊嚴缺失導致“醫不過二代”
重慶兒童醫院事件中有關“醫生拒治”帖子大多被刪,相關的新聞也難覓蹤影,但相關醫護人員的行為顯然已觸及行業底線。醫鬧不僅挑戰職業尊嚴,更在挑戰職業道德。上海市醫務工會的一份調查顯示,有5成以上醫護人員希望改善執業環境。
醫患關系的緊張在調查中得以展現,調查發現,醫務職工中認為當前醫患之間“很信任”和“比較信任”的僅分別占2.0%和10.2%,認為“不太信任”和“很不信任”的分別占到了34.7%和23.3%,即接近六成的醫務職工認為醫患之間信任度不高。而對于影響信任的因素,依次為醫療費用、溝通技巧、醫療效果、服務態度。
而讓醫務員工深惡痛絕的醫鬧行為,在調查中也十分突出。經歷過(親身經歷或目睹)人身傷害的醫護人員占42.2%。個別病人辱罵、毆打醫務人員,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后果。從人身傷害對醫務職工產生的影響來看,59.6%的人“心理造成了嚴重傷害”,13.9%的職工“身體造成了嚴重傷害”。
職業尊嚴的缺失讓醫務職工更加渴望有一個良好的從業環境。在調查中,醫務職工渴望有公平、公正的執業環境,認為醫療執業環境中急需改善的以輿論環境為首,占72.9%。有55.9%的人希望改善執業環境,58.7%的人渴望體現職業價值,59.85%的人希望提高社會地位,62.5%的人期盼有效解決醫患糾紛。
種種因素相加,導致了醫務職工紛紛“用腳投票”自動離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三級醫院護士的年流失率約為10%左右,這在接受多年培訓后才有任職資格的行業而言是相當高的。而僅有25.5%受訪者表示“如果有機會重新選擇職業,還會繼續選擇醫療衛生職業”,“愿意讓自己的子女選擇醫療衛生職業”的僅占13.7%?!搬t不過二代”的現象正因為職業尊嚴的缺失在我們身邊真實地上演著。
專家:有合理制度才有職業尊嚴
重慶兒童醫院傷醫事件發生后,該院全體醫護人員向院方和社會提出訴求:醫務處處長、保衛科科長嚴重失職,要求醫院進行嚴肅處理;同時,要求院領導集體向全體員工道歉,承認保護員工不力,并加強維護醫護人員人生安全,在每個科室建立應急保護機制,配備基本自衛器具等。另外,他們要求衛生部、公安機關嚴懲打人兇手,并派民警入駐醫院警務室,保障醫護人員的安全。
從這紙訴求的字里行間,我們不難看出醫護人員的那份無助感。在日益尖銳的醫患矛盾面前,他們找不到一個有效的辦法來保護自己的職業尊嚴甚至是人身安全。就在重慶發生醫鬧事件之后,一張溫暖人心的照片也讓眾多網民感受到滿滿的正能量,照片的女主角是湖南省婦幼保健院的一名醫生,手術后她疲憊地依靠在衣柜里打盹的照片被網民贊為“最美睡姿”,盡管工作辛苦,但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是他們工作的最大動力。
復旦大學社會共生研究中心主任胡守鈞認為,重慶醫鬧事件引發的醫生集體抗議甚至個別醫生“拒治”現象,是從業者負面情緒長期積聚后的一種爆發?;颊哂凶饑?,應該受到充分尊重,作為醫護人員,也有他們的職業尊嚴,同樣應該受到尊重。
胡守鈞說,醫患關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共生關系,雙方的共同目的只有一個:祛除疾病,恢復健康。然而,由于種種客觀因素,導致醫患雙方認識產生偏差,最終升級為醫患矛盾。
他認為,緩解醫患矛盾、保護病人權利同時還醫護人員職業尊嚴的根本在于制度設定,通過法律法規明確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另外他建議,是否可以學習香港做法,引入醫療社工這一第三方機制,尤其在部分人滿為患的三甲醫院,當醫生因患者過多無法十分詳細地進行解釋時,可以求助醫療社工,與患者進行專業的用藥、治療等方面溝通,通過充分耐心解釋消除患者顧慮,促進醫患關系趨于和諧。